【点睛】山林,是上苍的恩予,也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的共同家园。
闽赣交界处,武夷山脉如同一条长龙匍匐逶迤,2.9万公顷中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就是它的“龙鳞”。
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堪称绝版,以至于人们毫不吝啬地给它起了许多“昵称”:“绿色翡翠”“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而国家也给予了整个全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另一个殊荣:武夷山国家公园。它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加严苛、生态保护条例覆盖范围更广。
这里,还是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发源地。
山林,是上苍的恩予,也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的共同家园。
梁骏德,1948年出生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的制茶世家。他是正山小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也是首泡“金骏眉”的制作者。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事茶生涯中,他始终都是把茶这枚芳香的树叶视为山林给桐木村人的丰厚馈赠。
这是一种敬畏,也是一种感恩。
因为他坚信,茶是“人在草木间”。只有像守护孩子一样,悉心守护这片山林,守护福建这抹最绿的底色,才能成就一泡高品质、有温度的好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守得住青山,才做得出好茶
茶者,南方嘉木也。
虽为人植,却生于山林,也是大自然芸芸草木的一份子。
对于祖祖辈辈以茶为生的梁骏德来说,成就一泡好茶,无疑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所谓“天时”,是被郁郁葱葱森林所覆盖的武夷山脉。这些森林犹如一个天然的襁褓,孕育了山林里的一切。
森林就像大自然的“绿肺”,会呼吸,调节着晴雨冷暖。在它的呵护下,年均温较低,昼夜温差6~10℃,柔风淡日,加之丰沛的雨水,是茶树生长的佳境,也是动植物的天堂。
“地利”是武夷的碧水丹山。重峦叠嶂,高低起伏;清溪活泉,潺潺汩汩。好山好水,共同滋养了茶树的天生丽质。
“人和”,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不论植茶,采茶还是制茶,都要顺天时,量地利,道法自然,才能成全茶的极致之味。
因此,一泡好茶的诞生,是人与自然共同完成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武夷山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人类的一块风水宝地。”他说。“靠山吃山,它慷慨地将自己丰厚的‘宝藏’馈赠给我们,如果不加以保护,只知一味地索取,甚至破坏,无异于自寻毁灭。”
万物有灵,草木多情。人善待自然,自然亦善待人。“斗转星移,有多少桑田变沧海!如今,我们之所以还能从这片山林这片土地上收获好茶,是多么幸运啊!而这也正是得益于一代又一代人近乎信仰般的虔诚守护。”他深情地说。
梁骏德从做茶的第一天起,就怀着敬意,怀着感恩,从茶树种植到茶山管理,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然农法”,全心全意守护青山绿水,守护一草一木。
守得住生态,才守得住品质
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是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诞生地。
400多年前,正山小种以其独特“松烟香,桂圆汤”征服了欧洲人的味蕾。当它漂洋过海,更是缔造了中国茶的辉煌传奇。
“松烟香,桂圆汤”特质的塑造,来自制作工艺中的熏焙工序。按传统制作工艺,只有用桐木村一带山林里的马尾松作为燃料,才能做出一泡正宗的正山小种。
然而,这意味着砍伐,即用一种植物的牺牲,换来另一种植物的新生。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应当被善待。”一边是守护山林的初心,一边是制作好茶的目标,站在“天平”的两端,他毅然把砝码放到了初心这一边。
为了寻找松柴的替代品,他苦心孤诣,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燃料棒,是南平市林业局联合福建农林大学开展替代燃料科研攻关的成果。他积极尝试采用这种新型燃料,展开清洁化生产试验,尽最大努力促其达到正山小种的品质标准。
其实,守护山林,就是守护茶叶的源头。归根结底,就是守护品质,守护茶杯里的安全。
品质是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梁骏德一贯坚持的“自然农法”,是“无为而无不为”。换句话说,他把茶树完全“交还”给自然,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让茶树与周围的草木共生,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与本能。
他对桐木村里的茶树充满了自信。“我们这里(桐木村)海拔普遍都很高,平均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也很高。茶树与毛竹及原生植被共生,气候、风土、品种共同塑造了茶的天然品性。这里茶树,不像低海拔地区的茶园那样成片成片的,而是东一丛西一丛地长在山坳里,基本处于半野生状态。海拔高,虫子(病虫害)就不容易存活。森林覆盖率高,鸟类也多。这些鸟类是害虫的天敌,它们会帮我们除害。”
守得住寂寞,才守得住技艺
人与茶,仿佛休戚与共,不分彼此。
1964年,他跟随父亲进入生产队做茶,对红茶的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要求和火候很快就得心应手,对制茶细节更是了然于心。
4年后,当父亲从生产队退下来时,他已能够独当一面,开始主持队里茶叶生产了。
正山小种传统制作工艺费时费力,充满艰辛。可是,50多年来,梁骏德却是守望如初。
传统制法中有道一度失传的工序——“过红锅”。所谓“过红锅”,即萎凋叶发酵后,放入烧热的铁锅中,赤手下锅迅速翻炒,然后复揉,再烘焙。该工序是为了中止酶促发酵,并提香,让口感更醇更甜,汤色更亮。
当时,梁骏德在学习这项手艺时才十几岁。他白天采茶,晚上练手过红锅,面对温度高达200℃的铁锅,他也毫不畏惧。双手被烫得起水泡,红肿疼痛,他也从不叫苦叫累。因为,他心中有个坚定的信念:守艺。
囿于市场的接受度,“过红锅”并没能推广开来。但,梁骏德并没有因此放弃。
从2014年起,“过红锅”作为梁师傅的代表作,同金骏眉一起走向了市场。他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既要创新,也要守望传统,正山小种才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寒来暑往,春芽秋花,周而复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茶园中,厂房里,依然闪动着梁骏德忙碌的身影。他仿佛是一个遗世独立的隐者,守着一方山水,一叶沧桑与繁华,心不随境转。
当问及正山小种的未来方向时,他的回答看似平淡质朴,却字字重如千钧:“守护山林,守望传统,呵护品质。”也许,人们的口感千差万别,且变化无穷,但梁师傅对茶叶口感与品质的极致追求却始终不变,这是一颗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不老匠心。
茶烟袅袅,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叶茶,连接起的是人与土地山林。
山林寂静,草木无声。人与茶的故事,在山林间年复一年地续写……(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