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13日讯 12月12日,由陕西旅游集团、西安事变研究会主办,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承办的纪念西安事变85周年文化活动在华清宫举办,西安事变参加者的亲属代表、专家学者及青少年学生代表百余人参加了活动,以情景朗诵、诗歌诵读以及专家研讨会的形式,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并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共创未来。
本次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包括旧址纪念互动和文化研讨互动两大部分。上午10时,在兵谏亭旧址前,活动正式拉开帷幕,《12·12》西安事变影画剧的演员们和来自临潼区华清小学的学生代表,分别朗诵表演了《梦圆在今朝 致敬“双十二”》和《读中国》。众学子齐声朗诵,气势雄浑,志气干云,充盈着勿忘历史、致敬先烈的感恩与崇敬,以及勠力同心开启新征程的自信与激情。
广东省武警总队原政委雷群昆在致辞中表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隆重纪念西安事变85周年,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主题纪念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希望广大青少年群体,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健康成长,早日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陕旅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陈小军表示,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红色旅游文化和西安事变前沿学术理论碰撞出更多新的火花,让陕旅集团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红色资源,以文化旅游独有的表达方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85年前,在风景秀丽的华清池,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事件,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在稍后举办的文化研讨互动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及与会嘉宾就深入研究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红色基因等展开了对话和交流。
陕西省委原副秘书长、省政府参事孟军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前进路上的困难与挑战,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用心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研究会会长、杨虎城将军之孙杨瀚在视频致辞中表示,要继承西安事变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缅怀前辈即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代表的爱国军民为国家民族存亡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中国政协文史馆原研究室主任、编审陈海滨发来信函,遥祝纪念大会圆满成功,并希望继续加强西安事变的资料整理和研究,让年轻后辈们牢记“祖辈们奋斗的艰辛”。西安事变纪念馆研究馆员石八民指出,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研室主任、西安事变研究中心主任胡勇表示,40多年来西安事变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要注重史料的多样性、丰富性,加强西安事变研究的整体性。
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姚新垣代表历史发生地华清宫景区发言。他表示,华清宫因见证过上千年的王朝更替、爱恨离愁而多姿多彩,更因承载过中华民族伟大转折的激情岁月而熠熠生辉。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华清宫要进一步保护、弘扬好景区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把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凝聚力量推动新时代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为陕西旅游谱写更加瑰丽的新篇章。
在研讨会的最后,原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陈再生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统一战线是中国特有的民主制度,是全过程、全领域、全方面、最有效的民主形式。所以在未来的西安事变研究中,要继续深挖西安事变的深刻意义,以史为鉴,让西安事变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枢纽,华清宫景区作为兵谏发生地也永载史册。传承红色基因、宣讲革命故事,成为华清宫景区义不容辞的责任。2016年,“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之际,陕旅集团华清宫打造推出《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剧,通过电影艺术手段+戏剧艺术手段+舞台机械装置运动+观众参与的方式,向游客讲述西安事变跌宕起伏的故事,担负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红色教育的重担。
华清宫景区一直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核心理念,活化利用西安事变旧址等文化资源。如今,五间厅旧址被开辟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央企及省属国企定点培训基地,被教育部办公厅推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唯一一家以西安事变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活动为办会宗旨的民间组织——西安事变研究会永久落户华清宫。近年来,华清宫还出版了多部西安事变论文专著,组织举办了以西安事变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馆际交流学习座谈会等活动,并协助拍摄了《党史电视专题片——兵谏亭、五间厅》等作品,更好地梳理弘扬西安事变文化,把红色印记镌刻在华清宫文脉上,推进景区乃至区域的红色旅游不断发展,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宋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