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22日讯 2021年空气优良率达98.3%;境内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三大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年均值、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100%;浏阳县域综合发展居第8位;生态红线划定总面积为610平方公里,占长沙市生态红线面积81.83%;2021年10月,浏阳获评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日,媒体采访报道团一行来到浏阳,亲临这座“中国生态魅力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那么,湖南浏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怎样炼成的呢?
凝聚合力“齐抓共管”
2018年来,浏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长沙市各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聚焦污染防治主战场,咬定目标,奋力攻坚,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浏阳大地形成生动实践,坚持高位强力推动,从严从紧压实责任,构建了上下联动、共治共管的“大环保”格局。一是高位推动。构建“市委牵头抓总、市委书记亲自抓、一级抓一级”的组织领导网络,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项调度会,跟踪调度工作推进情况。市人大、市政协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代表、委员开展工作检查和视察。相关市级领导强化调度安排,对分管领域、联系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督导检查。
二是部门联动。创新建立“三单四制”(“三单”指“工作任务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四制”指“通报机制”“季度点评机制”“约谈机制”和“奖惩机制”),做到照单明责、履责、督责。按照有综合机构、有人员保障、有运转架构、有专项资金、有政治待遇“五有”标准组建环委会办,实行环委会办、蓝天碧水办、突改办“三办合一”;制定《浏阳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同步对98个环委会成员单位进行职能优化,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污染防治工作格局。
三是宣传发动。践行“环境保护,宣教先行”理念,强化纸媒、网媒和活动的舆论引导,举办“六五”世界环境日、“局长面对面”、蓝天碧水大讲堂、“以案说法”等活动,编排“七不准七严禁”三句半、阳光执法情景剧等节目,率先在全省开通县级环保专题栏目“环保新时空”,累计收看人数达60余万,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环保志愿者、公益救援队、义工联等成立“公益督查组”,形成全民共治共管的新常态。
系统施策“精准治污”
结合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排污染源,聚焦水、陆、空三条战线,实现污染防治立体化作战。一是保卫了一片蓝天。聚焦燃煤锅炉改烧,实行分类施策,对1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进行特别排放限值改造,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改烧清洁燃料,累计完成347台锅炉改造改烧;规模以上项目均建立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系统,施工工地全面落实“8个100%”;整治裸露黄土474.98万平方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2%;6000户老旧小区居民餐饮油烟治理任务在长沙率先100%完成。2018年至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提升,分别达94.2%、95.3%、99.7%,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二是涵养了一泓碧水。扎实推进“河长制”,设立各级河长1783名,将全市3.13万处小微水体全部纳入河长制责任体系,累计巡河3.6万余次。铺设乡镇污水主支管网276.2公里,建成投用34个污水处理厂和13个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沿河城镇基本实现全截污。创新出台《浏阳市重要河流水质达标提升生态补偿方案》,对各乡镇(街道)监测点水质达标情况进行奖惩,激发各级各部门的护水积极性,形成了强大的治水合力。深入开展“清四乱”“浏水斩污”行动,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整治、51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问题排查。境内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三大河流及饮用水水源地连续三年水质达标率100%,其中浏阳河作为湖南省代表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
三是守护了一方净土。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稳步提升农村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完成重金属污染耕地休耕5104亩,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6.57万亩,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9.8%;开展“绿盾”“绿心”问题专项整治,紧盯“一废一库一品”(危险废物、尾矿库、危险化学品),对469家产废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帮扶,督促指导93家企业完成核与辐射利用信息录入。
破立并举“管服结合”
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保护与发展两手抓,不断凸显监管成效。一是引好路。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将所有审批、备案事项集中至浏阳市市民之家服务窗口,实现了“一次性受理、一次性审理、一次性办结”。对环评审批程序进行进一步精简,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
二是重服务。创新“三走三送三促”(走项目送服务促提速、走企业送技术促发展、走基层送政策促招商)机制,大力开展“环保阳光行·服务益千企”活动,开展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专项行动,建立由环保专家、环保业务骨干组成的“帮帮团”,对企业环评、治理技术等工作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累计帮扶企业140余家,协助解决环保难题160个,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强监管。发挥网格力量,打造覆盖323个村(社区)环保网格,依托“掌上浏阳”APP平台,建立环保网格化智慧管理平台,有效提升网格管理水平。常态化开展“春风”“亮剑”“零点”“风暴”“洞庭清波”、生态环境整治“百日会战”等专项执法行动,对资源消耗大、排污总量大、环境风险大的企业严格依法监管,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生态优先“绿色经济”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浏阳充分发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生态环保力量,既讲“面子”,更重“里子”,趟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一是激发“绿色动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保护与发展,以全面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契机,聚焦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油茶、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新路径,努力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比如,浏阳张坊镇田溪村依托自身生态资源,打造了西溪磐石大峡谷风景区,带动了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产业的大发展,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2万余元。再如,官渡镇竹联村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融入文化元素,打造了“诗画中州”“田螺小镇”等网红景点,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80余万元。
二是打造“绿色空间”。积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投入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全省打造了浏阳模式,为湘赣边区域建立了浏阳典型。新建25处千吨万人级规模水厂和130处单村供水工程,荣获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以创建湘赣边“厕所革命”整县推进示范县市为契机,全面推行“首厕过关制”,全市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1.6%。突出“建、运、维”等关键环节,完善“户-村-镇-市”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全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成功创建长沙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302个,实现示范村覆盖率达100%。
三是坚守“绿色底线”。完善“三线一单”编制成果,用“线”管住空间布局、用“单”规范发展行为,严把项目预审、选址、总量控制等关口,禁止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入,推动绿色高质量项目加快落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浏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刚表示,浏阳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切实走出一条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的浏阳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宥媛 赖园清 邓立波 冷安 张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