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17日讯 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盯着讲解老师手中的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铜牛灯”(仿制品)、黑板两边挂着的“月宫图”汉画像石拓片和电子屏幕上的“数字文物阁”3D等,聚精会神地听,全神贯注地看,生怕漏掉一个字、错过一个细微的动作……
1月13日,仿佛时空穿越,江苏省睢宁县博物馆里的文物“醒了”,走进睢宁县第一中学附属中学,“活”起来的文物让悠远的历史与学生对话。
学生邱敬博正和其他同学一起对“铜牛灯”在辅导老师刘露的指导下“庖丁解牛”:灯由灯座、灯盘、灯罩组成,灯盘与灯罩均可任意转动方向,以调节明暗亮度和照射方向。灯罩顶部为穹窿形盖,内有圆管状烟道连接于牛头上双角,牛角内空,牛身和穹窿盖上满饰云纹。铜牛灯点燃之后,产生的烟炱可以通过烟管进入于牛腹中,腹中盛有清水溶解烟尘,从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张炫指导学生利用3D“数字文物阁”,全方位仔细观察铜牛灯,引导学生与睢宁县城地标建筑——铜牛广场联系起来,指出这项发明在世界灯具史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西方的油灯,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与我国相比晚了1500多年。使同学们详细了解了睢宁深厚的地域文化,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月宫图”汉画像石拓片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神秘与魅力。
学生不用走出校园,就可以与这些远古器物近距离接触。“我对历史很感兴趣,我妈妈虽然在县博物馆工作,但每次去,妈妈都严禁碰触到文物,我早就对铜牛灯感兴趣了,很好奇它的环保功能,古人真聪明,今天我能动手和同学们一起把它拆分又组装,很过瘾的。”邱敬博高兴地说,没想到时常梦想“玩牛”这次居然在学校圆梦了。
学生孙梦岩偷偷塞给张炫一张小纸条,亲切的“悄悄话”证明了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优秀历史文化,从小养成喜欢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的良好习惯。
校长李杰说:“这种形式的历史知识更易于被孩子们接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直观地了解我们的古老历史,对我们做好‘双减’、德育等工作有很大帮助。”一盏铜牛灯,从汉亮到今,先人的环保理念沁入今天新时代孩子的心间,睢宁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乡野之间会更绿。
睢宁县博物馆馆藏文物4800余件,国家等级文物44件。馆藏汉画像石50余件,堪称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精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优势,让文物走进校园,目的是打破现有博物馆的场地限制,使文物‘活’起来,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老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对文物的保护与利用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对于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意识也都有帮助。”睢宁博物馆馆长徐娟说,依托本土文化禀赋,整合自身文化资源,打造睢宁特色文化产业。也许司马迁就是在这样“铜牛”灯光下完成史学名著《史记》,也许班超就是在这样的“铜牛”灯光下决定投笔从戎……
今后,不仅要鼓励青少年主动走进博物馆,而且要让文物通过各种有趣、多样化的形式走进校园,发挥博物馆更大的社会教育功能。(刘涵 顾士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