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休闲时代”:旅游业发展的被动转向

发布时间:2022-01-25 13:11: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小荣说 岑梅玲子  |  责任编辑:古剑
大字体
小字体

点睛“以人为中心”的在地化休闲,将成为衡量某地生活环境宜人程度和社会经济活力空间大小的尺度,在地休闲范式引领下,旅游不再是抵达目的地的结果,而是这一过程中获得社会归属感和对文化辨识记忆。



当全球旅游市场在免疫鸿沟前分化隔离,旅游自身发展从未像现在这般充满悖论与再塑。

既要守住要素流动的“基本盘”,又必须为防疫战“画地为牢”。道阻且长,在新旧秩序关系迭代中旅游业难道只能被动式的断尾求生?

当人脑认知功能可以通过调控突触实现再塑,或许可以理解,流动性是决定旅游神经“可塑突触”的生长因子,面对旅游方式与生活方式结合的流行化必然,旅游情景与场景空间共享的地方感融合,那些“见物见人见生活”的在地化体验,与后疫情时代积累的新经验达成共识:对“不可改变”的事情重新定义,为我们跨越鸿沟提供了博弈的砝码。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构建一种与时代重塑相关的旅游生活与空间方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可以理解,这件事是基于流动转向带来的旅游新范式:即“以人为中心”的在地化休闲,将成为衡量某地生活环境宜人程度和社会经济活力空间大小的尺度,在地休闲范式引领下,旅游不再是抵达目的地的结果,而是这一过程中获得社会归属感和对文化辨识记忆。无论是城市化包容的成色,还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色,都在复原打磨中频频出彩。或许,我们可以说,在地休闲时代的到来,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其他可能。


01

“在地化”溯源与在地文化演绎


显然,“在地”不可能是孤立的场景应用,通过重现一种对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在地化”的实践,比如在地与远方的地理空间坐标,在地文化与全球化趋势的内容指向,以及在地化赋予的地方体验和互联网占据的全球视角,都是在地化不断上演的“觉醒时代”。因此,讨论“在地化”,必须大胆让实践走得更远,从全球化视角下寻找在地化家园。

蒙特利尔市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独特的法语区地理位置让这座城市保留了浓郁的法国文化与生活方式,因此也拥有“电影之城”、“艺术节之都”、“灯光之城” 、“世界书都” 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等美誉。蒙特利尔老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既没有随波逐流也不做讨好式设计,通过“城市记忆” 大型影像的都市夜游,把老城内26个历史地点,通过影像、语言、音乐和虚拟现实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沉浸式投影体验活动,向世界讲述蒙特利尔史诗般的城市故事。

蒙特利尔的“城市记忆”项目对于城市中老街区、古建筑等进行了“微场景改造”,从故事性、体验感、科技化、产业链、品牌化等多个方面形成多方参与,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平台。除了特色生活方式,艺术休闲空间,能打动人心的还是在地文化介入公共空间,让文化自然流淌,人的生存价值被自由唤醒,在地化呈现一种新的城市文明态度。

古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人们感到心安的地方无外乎是入眼和走心。入眼,除去自然背景衬托外,建筑地标、物产市集、节庆活动等在地文化都是具有辨识的地方交流。走心,需要在眼神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彼此交织,共谋所好。在地化和本土化的区别也是这一点,在地化既有外来者心态也有本地人精神,在地化休闲释放本土的温度也满足客居的惬意。

然而,在地化场景如果仅仅满足的是城市游牧民族对于娱乐休闲消费的无数次回眸,为什么那些爆火的网红打卡地,都越来越无聊?当在旅途中实现“拍照、打卡、吃冰淇淋”的邂逅三部曲,理性生活终于来到了“诗与远方”。对于有明确“地方感”坐标的村镇,确实成为游人洞悉本地风土人情的密码,但是还有一些建立在“中产审美”和“网红审美”支配下的乡村建设,更像是充满“怀旧乌托邦”的情绪气球,贩卖“在地文化”的皮囊,气势有,其实无。

安徽省碧山村是徽州众多知名的古村落之一,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和祠堂尚有100多座,传统的乡村风貌成为公共艺术促进乡村活化的“新经济”。黄山脚下,碧山村与宏村、西递不足20公里,打破同质化困境,以农文旅产业化发展展开一场“绝地逢生”的乡野实践。

最先改造的“碧山书局”成为碧山村的地标建筑。碧山·工销社,在村内的老供销社基础上将其改造为拥有零售、民宿、餐饮和展览的空间。早饭“吃天光”,“落昏”喝精酿,传统与现代互生互存,各得其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省级非遗民俗节目《傩舞—出地方》由碧山村村民演绎出千年传承的农耕文明,延续丰收祭的文化体验。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碧山的在地化实践充分调动诗中“栖碧山,心自闲”的传统文化元素,用差异化对焦的方式建立起精致的艺术空间,雨巷中的酒吧、马头墙下的客栈,以及吟游诗人的自在放歌、祭祀舞蹈的纵情释放。

《黟县百工》收集众多古徽州民间手工技艺,在保留传统语言与现代工艺叠加之后,展开的是一场古代匠人与现代读者的时空对话。对于乡土文化的挖掘舍得用足够的时间资源避免重复堆砌,并达成共同行动的共识,吸引了越来越多都市人游村驻村,艺术化的乡村建设也让乡村的美学价值发挥到极致。

如果说在地化是适应本地人民需求而开展的经济活动,那么对于乡村而言,共享发展成果,也是在地化的乡村振兴实践。对于农文旅产业如何推动乡村发展,著名农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把“乡土文化”看作在地化的内核,主张在地化知识变成乡土教育与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资源要素做价值化的开发。

显然,乡村的在地化经验并非仅仅停留在单一发展旅游模式中,艺术型乡建就是由旅游人口转向双创人口的跃迁中复兴乡村。

在地文化可以复制么?如果在地化旅游是具有流动性的试探,那么,在地文化也必将在原有的血脉中涌动着新的文化价值观,水到渠成生长出新的未来乡村旅游范式,在地化休闲成为未来乡村产业和社会形态的空间语境。


02

“在地休闲”去景区化的留量演变


疫情是闪现的黑天鹅,持续在冰封的国际旅游市场栖息。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在被动应对这次黑色事件中,最终导致产业结构走向转型升级,既是一轮洗牌又各有自己的机会。

一是融合强度,“文旅+”出的创新业态,提高了产品和产业附加值;

二是智慧型、科技型的技术应用,旅游行为转向高频化,常态化;

三是以“消费驱动”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品质升级,使本地消费市场充满更多活力与韧性;

四是互联网平台对在地休闲内容的挖掘,形成多个功能覆盖交错的生态闭环,掘金旅游商业价值。

全球疫情之灾或可是中国旅游业被砸进“内循环发展”的一块巨石,然而,作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当国际市场熔断,国内旅游需求集中释放,城市休闲与城郊乡村旅游全面崛起。

“休闲学之父”亚里士多德提出,休闲是实现智慧与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甚至休闲本身就意味着幸福。城市不仅致力于生产功能性建设,还应当善于满足休闲功能的供给。

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未来十年,由“乡村中国”到“城镇中国”的脚步只会更加迫切,城市新市民和新青年,将是构成庞大城市体的核心力量。

休闲尺度,第一次衡量出城市与人的关系还要翻回2003年,这一年,杭州市西湖环湖景区综合整治后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作为全国第一个免收门票的5A级景区,西湖景区的做法虽然让人眼前一亮但同时也必须接受游客和市场的双重考验。事实证明,西湖不仅赢得了面子也赚得了票子。此后余年,多家5A级景区宣布免费纳客,与西湖模式如出一辙。

“还湖于民,回归生活”是十九年后杭州坚持西湖“去景区化”依然清晰的发展理念,并且在全域旅游的全面带动下,杭州完成了从西湖出发走向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构架模型。

《2021长三角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中,杭州紧随上海位居第二,承接上海国际大都会,杭州所打造服务型休闲、经济型休闲、智慧型休闲的新型交往模式也赢得了发展先机,在内循环作用的推动下,构建面向未来的休闲城市。

城市“去景区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城市街区、购物中心、广场绿地甚至是街边小店、公共置景都被打造为一个个“景区化”的休闲场景;主题公园、时尚文化表演、大型文娱综合体甚至城市中民宿也成为流量的催化剂,景区还要自建藩篱与游人划清界限么。

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下,旅游人口回流,国内旅游市场要构成产生内在认同的驱动力,就需要将人们日常生活嵌入在地休闲体验,从流量溢出到留量集聚,流留相促,守正出新。

首先,在地环境营造。构建点-线-面的休闲场所空间,充分展示非遗文化体验店、文创店、创艺坊、品牌集合店、休闲咖啡馆、花房、餐厅等注入文化力的点状商业配套,以文化创意街区、美食街区、夜市等串联,加强休闲体验。城市与自然相连,打造多元化的生态基底,绿荫纳凉,游憩休息,充分满足生活空间组织方式和人文思想精神需求,满足人们随时可进入,就地可体验的消费需求。

其次,在地行走体验。针对城市中的慢行空间提出优化建议。包括休闲街区的行车速度,为车道瘦身构建自行车网络,以及必要的无车街区,提供慢行友好的安全街道等一系列无障碍行走的休闲空间。满足智慧出行体验,智能化调控出行效率和公共交通服务的无缝接驳,提供准确无误地出行信息,发挥城市枢纽功能并为城郊无界化衍生有利条件。

再次,在地人文关怀。现代环境塑造的休闲观培养出越来越多自由人,如前文所述,碧山村里的艺术乡建者,城市里的自由职业者,还包括那些专业创意人、回乡创业人,犹如星星之光,闪耀在用关注和关爱的情感融入在地文化的上空。

当城市喊出“景城一体”的发展口号时,乡村正掀起景区化打造的热潮。景区化环境,景区化服务,景区化设施植入美丽乡村建设,又或以“小镇+乡村”的模式介入乡村社会综合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之中,以在地化的知识、经验、文化,探索在地资源利用新模式。

对于乡村而言,世外桃源是否就是“在地休闲”的终极答案,犹如山中问答,毕竟为乡村赋魅抑或祛魅,都是一个与乡村在地文化发生关系的过程,这条探索之路就在脚下。


03

是在地还是应许之地?


通过旅游圈与生活圈的共建共享,生活方式成为在地休闲的可靠解读。

在地文化反哺

立足地方的体验式学习正成为在地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地方”承载了本地文化传统、历史发展脉络、自然生态背景、社区邻里等不同侧面内涵,这些在地化资源是地方之所以是独特个体的真实体现,也为在地化教育提供了场景空间和生动内容。

在乡村风土的认知和沿袭中,在地教育利用地域优为学生创造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即让学生置身于地方遗产、文化、自然生态以及在地化经历中,感知“一方水土”、学习“节气与生产”、绿水青山的生态观等也是旅游研学的价值依托。

在地教育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乡村文明与现代社会,并努力还原着我们的地方根基,来自那些消逝已久,被再度唤醒的扎根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抹直口社区是烟台市蓬莱区远近闻名的渔家乐聚集地,与八仙过海旅游景区、三仙山旅游景区及海水浴场相连,地理位置极为优越。蓬莱仙境的小岛风光,伴着三分海风拂面,以神仙自居的渔民生活,展现着渔村场景内涵的文化态度。

但这片社区如果仅仅是渔家乐所满足的不过是旅游消费需求,随着一两家书店入住,一些多元化美食出现,这些具有辨识度的场景符号融入到在地文化中,构建起独特的休闲语境。

这些潮颇具流趋势的商铺将时尚、品质、复古串联起来,在传统渔村与活在当下的年轻主张运用地方性表达出来,包含更广泛的交流、行为与活力,自然就会带动社区化生产和生活的进步。当地域基因与人文精神高度统一,在地化休闲就是因地制宜的设计社会。

在地文化的价值创造

2021年夏天,中国最具时尚影响力的博主们有一半在阿那亚,而另一半在去阿那亚的路上。阿那亚在地文化时装艺术节集文化、艺术、时装等各领域的先锋设计者共同打造了一场时尚探索。显然,阿那亚的在地文化之路是另一种颠覆。

一片毫无辨识的海滩上矗立着最孤独的海边图书馆,人们来到阿那亚更多不是看海而是看书。这片海滩注定成为时尚与艺术文化精神的孕育之地。

传统戏曲与当代时装的艺术秀、四天9场电影展映、沉浸式演出、多媒体空间、时尚品牌的未来概念店、联名独家快闪店等一系列文化重塑在阿那亚沸腾。

阿那亚的在地休闲是创作者与多门艺术公共构建的文化空间,以创意的力量激发地方审美表达,如果说夏天去最时尚的海,毫无疑问,这种诉求背后已经与阿那亚创造的独立精神紧密连接。

品牌在地化灵感

新茶饮品牌喜茶打造的“让灵感发声·在地”活动或许可以给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一些启发。喜茶在西安、济南、长沙、重庆、深圳、中山等14座城市上新了城市限定新品,虽然是以此制造噱头,但不妨看看品牌“在地化”的灵感碰撞。

一是城市美食与地标的跨界融合。茶与点的搭配,茶味与糕甜的味蕾表达创造出不一样的地方美食故事。

二是由美食延伸多维度的文化场景。地方明信片、灵感手册、创意短片,无一不是与年轻消费者进行情感绑定。

三是品牌视觉表达的在地化创意。店面设计作为一种在地文化的创新演绎融入城市风景,人们坐在这里,喝的不是普通茶饮,而是只能在这座城市才限量供应的那杯茶。无论是从场景感、设计感、空间感,都能强烈感受到品牌传递的对这座城市的价值认同与参与。

当然,品牌的在地化进阶之路不止于此,如果仅从品牌层面考量,活动既赋予了城市文化无限的拓展空间,也巩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但从在地休闲视角关注这场活动时,是人们在丰富多元的休闲体验中获得的情感共振和感受地方文化的交互体验。


04

结语


在地休闲时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的土壤、舒适惬意的阳光、包容友好的人气,需要时间的培养与文化的沉淀,因此,无论是在地化体验还是休闲化场景,都不可能只是一句口号,几个投资所能形成的旅游产业氛围。

对于疫情的不确定性,不仅是时间的考验还有旅游业自身发展所能提供的空间延展。反观城市休闲,积累了一定的发展路径;乡土文化蕴含着无限生机,或许,在内循环驱动下,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真正具有创意,服务于休闲文化将蓬勃而出,推动旅游休闲时代的来临。

至于现在,旅游产业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旅游内涵与水平,满足大众休闲需求,也是将坚持和延续的规划设计,毕竟,在地休闲时代来临之时,你找到了自己(活力),这个世界才能找到你。

小荣说 岑梅玲子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