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旅行记|走进古老的钟鼓楼感受老北京文化

发布时间:2022-02-25 15:34: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尤紫璇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点睛】“微旅行记——发现身边之美”

在疫情笼罩下跨过了三个年头,无法做到说走就走的“诗与远方”,微旅行渐渐盛行,走出家门走进身边的风景,古建、公园、抑或是书店、博物馆,甚至仅是在茶舍咖啡屋安静从容的一下午。

又或是在周末或下班后时间里,换一个空间,找回生活给与的小确幸,也是“被疫情下”的一种放松方式,唯有做到内心永远燃烧着对生活炙热的火苗,才可熬过“严冬”,立春已过,春态渐婀娜,万物复苏,调整好心情,带上对新年的期许,迎接一场花开,等待疫情散去那一天,我们再赴山海,游历地球,而此时,微旅行让我们去发现身边的美,去感受当下每一个值得珍惜的瞬间。

中国网旅游频道推出微旅行记系列,今日带大家走进北京中轴最北端的钟鼓楼,感受老北京文化。


2022年2月22日是被人们赋予美好充满爱的日子,鼓楼红墙下,一对刚领证的新人手拉手,让古老的建筑见证他们的爱情,定格幸福。其实,每一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鼓楼南门,时尚达人们各种造型的街拍在红墙映衬下,早已成为这条街特别的风景。

北京钟鼓楼是城市钟鼓楼建制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高的城市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南面的景山万春亭遥相呼应,为中轴线最北端的古建筑。如今的北京钟鼓楼不再担任报时的任务,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着京城的过去、现在至未来。

想想,旧时光里的晨钟暮鼓,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每个清晨或是傍晚,朝阳初升或是夕阳西下时,悠扬的钟声和低沉的鼓点从钟鼓楼上,越过每一间屋顶穿透房梁穿过街巷,送达耳畔,回荡京城,提醒着人们关于时间的存在,人们伴随着钟鼓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朝又暮暮,岁岁又年年,就这样,走过了元明清三个朝代。

眼前,高大的鼓楼将城市的喧嚣挡住,留给北面的钟楼湾温暖与宁静,街坊和游客们悠闲的在广场上享受午后阳光的温暖,钟楼背后的小广场更为热闹,这里大多数是周围的居民,他们聚在一起,打麻将、下象棋、踢毽子、健身或是拉家常,各取所喜,热闹却也不显嘈杂,这样的场景让我想到了刘心武先生的《钟鼓楼》,大概,生活在钟鼓楼脚下的街坊们也和薛大娘一样,钟鼓楼早已溶入了他们生活与灵魂。

据资料介绍,鼓楼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通高达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分两层,一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洞;东西各辟一个券洞;东北隅设登楼小券门和通道,通道台阶高而陡,让人目测就能感受到鼓楼的高大。

爬上高高的鼓楼二层,大厅里展示着按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25面更鼓,大鼓代表一年,略小的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西边角落里玻璃罩中是仅存清末年使用过的一面更鼓,已是残破斑驳,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刺刀所划。击鼓表演淡季每天有3场,鼓点依据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而创作,表现了四季更迭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

表演时间一到,身着表演服的三位鼓手登场,铿锵有力的鼓点传递着春的讯息,仿佛听见春姑娘的脚步声由远愈近,不到三分钟的表演,让在场的游客都意犹未尽,纷纷问询下一场表演时间。

钟楼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钟楼的设计在中国钟鼓楼建筑史上也有着唯一性,整个建筑是全砖石大型单体,结构在传声、扩音和共鸣功能上做了强调,使得钟声的传递更加悠远,有着"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的效果。

从东北角的小券门登75级台阶达二层,巨大的铜钟悬挂于粗壮的木架上,据资料,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

古代关于铸造这口铜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悲壮的传说。传说当年铸钟久铸未能成,眼看限期将近,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跳入炉中,终于铸成了这口大钟。百姓为了纪念舍身救父的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现仍有遗址可寻。

站在高高的钟楼远眺,四周是老北京胡同的灰色房顶,鸽子成群盘旋,远处高楼林立,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此刻站在院门口,可以看见钟楼和鼓楼的剪影,从浅绿色的丝绸般的天光中,清晰地显现出来。那钟楼甍脊西端的兽头,一九七六年地震时震落了,只剩下东端的兽头,还在天光中翘著上弯的铁须;那鼓楼木构楼殿的支柱,有一根明显地显露出来,给本来过分凝重的剪影,增添了一点轻盈灵动的韵味。“

这一刻,又令我想起刘心武老师笔下那段关于薛大娘眼中钟鼓楼的描述来。

逛完钟鼓楼再走进胡同深处,感受着胡同人家的烟火气,已近晚餐时间巷弄飘出的菜香,才感饥肠辘辘,选择了就近的豆腐胡同口那家开了十几年的马来西亚餐厅,四合院安静而古朴,没有浮夸的装饰,透着自然温馨,还不到最佳的饭点,整个餐厅成了包场,用晚餐,再次走进隔壁的铃铛胡同,远远望一眼夜色中的钟楼,黑黝的轮廓如同有力的“靠山”衬出一片安宁,胡同里,灯光下,归家的人形色匆匆。(尤紫璇)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