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旅行记|走进先农坛感受中国古建筑之美

发布时间:2022-03-04 14:18: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尤紫璇  |  责任编辑:安平
大字体
小字体

【点睛】“微旅行记——发现身边之美”

在疫情笼罩下跨过了三个年头,无法做到说走就走的“诗与远方”,微旅行渐渐盛行,走出家门走进身边的风景,古建、公园、抑或是书店、博物馆,甚至仅是在茶舍咖啡屋/书店安静从容的一下午。

又或是在周末或下班后时间里,换一个空间,找回生活的小确幸,也是“被疫情下”的一种放松方式,唯有做到内心永远燃烧着对生活炙热的火苗,才可熬过“严冬”,立春已过,春态渐婀娜,万物复苏,调整好心情,带上对新年的期许,迎接一场花开,等待疫情散去那一天,我们再赴山海,游历地球,而此时,微旅行让我们去发现身边的美,去感受当下每一个值得珍惜的瞬间。

中国网旅游频道推出微旅行记系列,今日带大家走进北京先农坛,感受中国古建筑之美。


温度日渐回升,金黄的迎春花第一个传来春回大地的喜讯,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秋收,大江南北的田野乡间,农事活动将一片繁忙。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事都是第一等大事,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立春以后,古代皇帝将在固定的场所举行祭祀先农和亲耕耤田典礼,并有着一套十分复杂的流程仪式,在清朝时期达到了顶峰,皇帝进行“耕耤礼”、皇后主持 “亲蚕礼”,以身作则,鼓励农业生产发展。

在京城,已有近600年历史的先农坛便是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祭祀先农以及与农业有关众多神祗的地方,是京城的九坛八庙之一。

明清时规定,每年仲春时节,皇帝在先农坛举行祭祀和亲耕典礼,以祈求先农神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非明清时期才有,据考古学家对甲骨卜辞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周朝,在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

仲春时节,春光明媚,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进行祭祀及亲耕仪式。先祭祀,仪式完毕皇帝再在俱服殿换好亲耕礼服,来到亲耕田进行亲耕礼。亲耕时皇帝要手扶牛犁,在“一亩三分”地里,来回耕种三次,结束后在观耕台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王公诸侯来回耕种五次,大臣七次,而小官们则耕种九次。接下来由负责种田的官员,发布命令,让天下的百姓,开始种地。

到了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入神仓院,以供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乾隆皇帝是参与亲耕次数最多的一位,共28次,观耕台从之前的木质临时搭建结构到华丽升级就出自乾隆爷之手,乾隆19年修建为砖石结构,台面铺金砖,(金砖并非黄金砖而是御制皇家专用的一种坚硬光华细腻的黑色砖体),汉白玉雕栏,东西南三面有台阶,每一阶立面都以莲花纹饰装饰;台下是以黄绿琉璃装饰并雕刻精美图纹的须弥座,对于乾隆爷来讲,大概这才符合他的审美与气质。

据《大明会典》卷九十二记载,洪武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二年(1369)二月在南京南郊建造先农坛,每年祭祀农神并亲自耕田。永乐帝朱棣在北京营建紫禁城的同时,仿造南京先农坛的规制,于永乐十八年(1420)在正阳门南端西侧建造了山川坛,明万历四年(1576)山川坛更名为先农坛,并为清代所沿用。

先农坛包含皇帝更换祭服的具服殿、面积为一亩三分的演耕地、演耕地北面的观耕台、储藏皇帝亲耕田所产粮食的神仓等。

如今的先农坛分为育才学校和古建筑博物馆,可以参观的部分是古建筑博物馆,包括拜殿、太极殿、俱服殿、神厨、以及神坛、观耕台和一亩三分地。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陈列以大量的图表、照片、实物、细致精美的模型,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

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走进先农坛,光影间古树参天,古建筑群气势恢弘,穿越时空,遥想当年皇帝祭祀先农和亲耕的壮观场面;再畅游中国建筑史,感受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绝伦,对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从斗拱榫卯技艺的精妙到建筑形式及建筑主题,所呈现出的艺术造诣,美学与以物述事的方式已是植于思想意识里,无处不在的体现着一种极致追求和精神高度。(尤紫璇)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