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绿皮书: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关注三大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2-03-16 14:02: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伍策 一丁  |  责任编辑:古剑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3月16日讯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旅游绿皮书:2021~202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绿皮书》)。

《绿皮书》撰稿人王佳莹、张辉指出,应以构建县域中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入境旅游竞争力和发挥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用等为重要依托和发展重点,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运用新发展理念而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

(一)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县域旅游新发展格局

县域旅游发展对我国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至关重要。首先,县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承载地,我国主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基本上分布在县域范围;其次,县域是我国国内旅游和部分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实现和推动多种旅游类型发展的主要空间;最后,县域是旅游化发展方式的最佳实践地,通过发展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县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蕴藏着巨大的旅游需求。然而,县域旅游发展从供给侧角度看具有较大短板,存在较为突出的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不充分、不协调现象。在我国,大多数县域政府在旅游发展理念认识、旅游经济联系、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管理能力、旅游空间形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国亟须从县域空间点和旅游供给侧进行突破和发力,改变县域旅游供给不充分现象,以适应我国大众旅游发展和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我国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旅游发展、扩大内需,县域经济都是关键。只有将县域旅游经济做大做强,我国旅游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只有不断完善县域旅游产业供给体系,我国整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才能完整,从而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县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近两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全国县域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旅游的积极性。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的有效引导,县域范围的旅游发展环境得以有效改善,旅游产业得以充分发展,旅游服务质量得以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县域旅游空间形态不断多样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不断增强,旅游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而且县域旅游对整体社会经济的贡献力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也在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了县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应全面总结全域旅游示范经验,并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质量,不断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向高质量和高标准发展,全面构建县域旅游新发展格局。

(二)以国际级旅游城市建设为基点,构建入境旅游新发展格局

在旅游新发展阶段,全力提升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是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入境旅游规模性增长,不仅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国应站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新高度,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入境旅游发展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旅游出行自由化、旅游活动便利化、旅游形态多样化以及旅游高质量发展等制度、技术和管理层面的不断创新,全面推动入境旅游持续快速增长。

由各国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可知,推动入境旅游发展与世界旅游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无论是点线旅游方式还是板块旅游方式,入境旅游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以享有国际盛名的旅游城市为核心的。法国如果没有巴黎这个世界级旅游城市作为支撑,不可能成为国际入境旅游大国;美国如果没有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国际级旅游城市作为支撑,也很难成为入境旅游大国。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将建设国际级旅游城市作为推动入境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我国也应以国际级旅游城市建设为基点,并以此来构建入境旅游新发展格局。

我国入境旅游的起步发展也是以城市为基点的,当时我国以北京、上海、西安、桂林和广州等五个城市为依托,形成了主要的入境旅游线路产品,并支撑了中国入境旅游30多年的发展。进入旅游新发展阶段,我国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经济特点、文化特色、历史遗产、城市品质、产业结构等特征,并结合城市管辖区所拥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建立国际级旅游城市的评价标准,通过标准引导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在出游自由化、旅游便利化和服务正面清单等方面予以特殊政策支持,以此来推动我国入境旅游持续发展,并构建入境旅游新发展格局。

(三)以乡村民宿发展为重心,构建城乡旅游一体化新发展格局

我国国内旅游的发展历程表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形态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类型,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旅游形态。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而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是破解我国改革和发展难题的一个关键环节。面对改革和发展中的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农村宅基地商业化使用、农村土地流转等难题,我国可通过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使其得以有效解决。同时,乡村旅游还是共享经济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应运用全新的发展理念,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视为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旅游形态,全力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此来构建城乡旅游一体化新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形态从农家乐演化为乡村民宿,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已发生重大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旅游形态方面,更表现在乡村旅游治理和旅游市场经营主体方面。大量研究结论表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经济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而乡村民宿可以有机结合这三种认同方式,并形成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认同的统一。乡村民宿经过旅游化和艺术化改造后,其乡村文化艺术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将逐渐改变对乡村旅游低层次、低品位和低地位的固有认知。相反,乡村旅游还会成为体现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的重要旅游形态,并受到大量中产阶层人群的青睐。基于乡村民宿旅游形态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大量有知识的青年开始回乡创业,大量艺术家、企业家开始到广阔的农村实现自己的理想,该群体会组成现代意义上的乡贤群体,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然而,新建乡村民宿已成为当前民宿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该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反思。民宿发展过程中,我国应牢固树立民宿不是新建的,而是通过艺术化和旅游化方式进行改造的新发展理念。因为民宿在本质上属于共享经济范畴,而不属于产品经济现象。民宿是基于空心村、小村变大村、农村空心户等乡村闲置资源,并通过艺术化和旅游化方式改造而来的。通过民宿的旅游化改造,城市居民可以开展新的旅游方式和旅游形态,而乡村居民也会获得新的资产性收益,使得乡村文化得以传承、乡村风貌得以保护。因此,在旅游新发展阶段,我国应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等战略高度,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来认识乡村民宿发展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有效推动乡村民宿的持续发展,构建城乡旅游一体化的新发展格局。(伍策 一丁)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