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图)

发布时间:2022-05-31 01:19: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伍策 郭蕾  |  责任编辑:古剑
大字体
小字体

绿水绕青山,大美在阜新。

在我国防风固沙版图上,阜新占据特殊位置: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区域,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的“挡沙墙”和“碳汇库”。

在“绿美辽宁”“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三年攻坚行动”中,阜新担纲重要角色: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修复百里矿区,再现辽河流域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

今年以来,阜新打生态牌、走绿色路,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建设宜居宜业美丽阜新,在山水之间挥毫泼墨,让蓝天白云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人色彩,碧水青山成为美好生活的新常态,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



绿色屏障:沙海边的生态长城

当与彰武县章古台镇党委书记吴涛握手时,能明显感到他掌心的粗糙感,“这阵子栽了不少树,手上有了茧子,脸也被晒爆皮了。”

阜新地处全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南缘,章古台镇则如同一只拳头,直插大漠腹地。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研究所所在地,镇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

植树造林的基因,深深印刻在章古台人的骨子里。年年栽树,今年却另有一番激动人心的愿景。

4月9日,阜新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活动拉开帷幕。阜新是全省唯一获得该项目的城市,也是全国获得该项目的20个城市之一。项目总投资3.3亿元,总规模28.28万亩,能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0.6个百分点,年新增固碳3万吨,对改善辽西北生态环境,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构筑京津冀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屏障,探索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国土绿化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堵风口、建屏障、全域治理”,阜新以“国字号”项目为契机,精心打造“一带两区”,即防风生态屏障带和治沙综合示范区、固土生态治理区,在沙海边筑起一座生态长城。阜新、彰武两县数十个乡镇都投入到“一带两区”建设中来。吴涛说:“全镇的植树任务是4890亩,各个村不用动员全都动了起来,仅用半个多月就栽完了。”

阜新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倡导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引导人们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共建清洁美丽家园。碳汇林、辽宁工会林、代表林、委员林、国资国企林、劳模示范林……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下,元宝枫、金叶菊、京桃、紫叶绸李在长条山、大黑山上绽放新绿,一株株白蜡树苗扮靓了百年国际赛道城的3号矸石山和2号矿坑。

“我要用双手为家乡添一抹新绿,把家乡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绿,记得住乡愁的金山银山。”阜新市人大代表寇志勇说。



绿色银行:碳汇经济方兴未艾

与往年不同,在阜新人绿化山河的叙事语境里,新增了两个字:碳汇。这给年过七旬的治沙英雄侯贵带来新的憧憬。

扶正树苗、挥锹培土、踩实浇水……一株株树苗在明媚的阳光里挺直了腰身。2001年,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村民侯贵和老伴上了山,在沙坨子上造林2400余亩,栽下26万株树木。

“只要有点钱,我一不修房子,二不买新衣服,全换成了树苗。粗略算了一下,花了好几十万元。”

这几年,侯贵遇到一件烦心事:没有钱栽不成树,要想有钱就得砍树。侯贵说:“树砍光了,风沙来了咋办。思来想去,还是没舍得砍。”

侯贵和老伴甘守清贫,执著地守护着这片绿洲。有人赞叹,有人不解,侯贵也不争辩,育苗、挖坑、种树、挑水、巡山……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树越长越高,林子越来越大。

今年,阜新市抢抓“双碳”机遇,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积蓄碳汇潜力,提升碳汇能力,发展碳汇经济,把生态容量变成绿色银行。

“碳汇交易可太好了,树不用砍也能有收入,两全其美。”侯贵乐呵呵地说。

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侯贵坦言不想当孤胆英雄。“我浑身是铁能捻几颗钉。有了碳汇收益,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伙一起动手,大漠才能变林海。”

“大垄双行,秸秆覆盖还田,靠这两项新技术,咱这地越种越肥,你看土质都由褐变黑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桃李村村民马树海蹲在地头,端详着手里攥着的那把土,言语中满是自豪。

如今,科学种田不光让老马多打粮,未来还能有一笔不菲的碳汇收益。“许多人都知道森林草原能吸收温室气体,可是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也能大幅增加土壤的固碳能力,这是个大聚宝盆啊!”说起碳汇,马树海头头是道。

一棵棵树,一片片林,一块块沃土,不仅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潜力无限的碳库,为高质量发展再添生态底气。



绿色矿山:综合治理的阜新样本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5月29日,由福新来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观景台前。眼前这座长4公里、宽2公里、垂深350米的巨坑,是他抛洒青春与热血的地方。

2005年,海州矿破产闭坑后,残煤自燃、滑坡、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频发,仍是阜新城区空气污染的头号元凶。阜新市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在北帮和南帮摆下战场,开展一系列环境治理工程。由福新也由矿工转型为环境治理工程师,与大家一道削坡、平盘、灭火、植树……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西南帮和东南帮灭火、清理残渣,在西北帮栽下旱快柳、垂柳、刺槐等22种乔木,紫穗槐、地锦、白丁香、紫丁香等15种灌木,让一抹抹绿色重现海州矿,让画眉鸟在此安家。

然而,海州矿实在太大了,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单靠地方财政难以为继。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系统观念、创新思维,探索矿山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的新路径。

今年以来,阜新市积极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坚持保护、治理、修复、开发并重,把废弃矿山开发利用列为全市盘活存量、扩充增量、做大总量的“三大工程”,由市级领导牵头推进。按照规划,将以海州露天矿8平方公里矿坑为起步区,以光伏发电和抽水蓄能电站为龙头,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新能源产业三箭齐发,按照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周边52平方公里土地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

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加快培育赛事、玛瑙、无人机、温泉、造纸等产业,以开发利用反哺综合治理,形成治理、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把百里矿区建成百里新区,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打造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转型开发利用的典范。

新邱,百里矿区最东端。2018年,长达120余年的煤炭采掘史宣告终结。新邱区利用废弃矿坑建设赛道城,举办草莓音乐节,发展文旅产业;利用煤矸石制砖、发电、造纸,发展循环经济;利用丰富的风光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今年4月20日,辽宁(阜新)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在新邱区开园。这是集风电叶片塔筒、整机制造、智慧运维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为废弃矿山开发利用提供了全新视野,广阔舞台。

当绿色屏障阻挡住了科尔沁的风沙,当废弃矿山重焕生机与活力,蓝天白云成为标配,碧水青山成为常态。



绿色希望:好生态是“摇钱树”“聚宝盆”

从“生态林”到“经济林”,从“增绿量”到“增颜值”,从“防风沙”到“增碳汇”,在人与环境关系的演变、生态理念的升华中,完成了“绿满阜新”到“大美阜新”的嬗变。

毗邻科尔沁沙地的地理环境,注定阜新人要挺身向前,扛起沉甸甸的生态责任。阜新人发扬“彰武治沙精神”和“三沟精神”,缚黄龙、斗风沙,在辽宁与内蒙古自治区边界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阜新市持续优化绿化产业结构,将生态公益林和景观经济林、果品经济林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国土绿化试点项目的经济价值,用生态撑起乡村的好日子。在“三沟精神”发源地之一的阜新县七家子镇毛岭沟村,今年的植树活动与往年有所不同,杨柳等生态林退居其次,山杏、扁杏等经济林唱起了主角。村党支部书记李广明说,过去栽树是为了挡风沙、固土壤,让土地多打粮。现在不光讲究生态价值,更讲究经济价值。经济林已占全村林地总面积的1/10,一亩扁杏收益2000多元,是真正的绿色“摇钱树”,生态“聚宝盆”。

绿色是阜新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阜新的责任和潜力。

位于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阜新县于寺镇虎掌沟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全村四成耕地种的是绿色食品,8个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村党支部书记姚凤刚说:“村里有一块有机田,种子不能用包衣剂,而且要单独存放;农机具要擦拭一新,彻底覆盖普通农田使用痕迹后才能进田犁地;全部选用农家肥和有机肥,驱虫要用物理方法,化学药剂一丁点儿也不能用,是村里绿色发展的‘宝贝疙瘩地’。”

村民赵凤山当初强烈反对姚凤刚搞绿色食品,认为“不打粮,瞎耽误时间”。现在彻底服了:“有机比绿色贵,绿色又比普通贵。同样一块地,效益差好几倍!”

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让虎掌沟村摇身一变,由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柳河,彰武的母亲河,辽河右岸一级支流,从科尔沁沙地一路蜿蜒穿行,是辽河中下游主要的泥沙来源,被称为“北方小黄河”。数里宽的河道还是风沙的策源地,经年累月,两岸形成大面积的次生沙地,成为不打粮的“破烂地”。

阜新市与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合作,引柳河之水,在沙坨上浇灌出万亩水田。短短一年,把“沙窝子”变成“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鱼米之乡、鱼跃鸟翔的生态湿地、潜力巨大的碳汇宝库,探索出“企业投资、政府助力、多方受益” 的柳河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新模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德力格尔草原,人们将镜头对准湛蓝的天空、变幻的白云,“阜新蓝”惊艳了每一个人的双眼。在细河岸边,但见碧水绕城成诗画,“阜新绿”沉醉了每个人的心田。阜新人正豪情满怀,在“绿满辽宁”工程中打头阵,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铿锵前行。(伍策 郭蕾)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