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礼:创建世界级景区的黄龙方略与硬核(图)

发布时间:2023-02-20 09:17:50  |  来源:中国网旅游  |  作者:高舜礼  |  责任编辑:古剑
大字体
小字体

【点睛】两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实施意见”,,这是目前已知的全国首个旅游景区对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全面谋划。



日前,从中共黄龙管委会、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获悉,2022年11月下旬,两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实施意见”,这是目前已知的全国首个旅游景区对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全面谋划。该意见确定以建设黄龙世界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通过“一年打基础、三年促成效、五年上台阶”的提升发展,全面推动黄龙大片区成为“世界遗产管理最佳实践”、打造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典范,推动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范例”、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典范。

该意见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精神为指导,以建设富有文化底蕴,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在现有世界遗产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立足深入挖掘展示旅游资源承载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创新发展模式,完善标准指引,统筹资源利用,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要素配置,稳步推进建设,力争尽快把黄龙打造为世界级旅游景区。



实施意见在以下方面谋划了创建思路和工作要点:

--抢抓四川省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借力阿坝州“九大”文旅品牌建设契机,在区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中启动黄龙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要求全面整合资源、完善设施、优化服务,加速文旅深度融合,以培育品牌新亮点、丰富产品新供给、拓展消费新领域、满足游客新需求、提升游客新体验为手段,实现黄龙旅游经济的新发展、新跨越。力争到2027年,黄龙沟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牟尼沟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丹云峡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

--谋定“一核”引领、“四片”协同的战略布局,坚持多元创新理念,推动黄龙遗产地保护管理和文旅融合发展。对标世界一流,多管齐下,增强黄龙IP矩阵活力。实现传统旅游与现代旅游有机融合,推进黄龙从自然观光游向品质特色游方向发展。一是做大做强黄龙沟景片,加速黄龙沟景片雪宝顶景群、红心岩景群和雪山梁景群特色旅游开发,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体育运动竞技项目,扩大“人间瑶池•圣地黄龙”核心品牌效应,把黄龙沟景群打造成引领和带动黄龙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二是做优做实牟尼沟景片,要提升扎嘎瀑布和二道海的管理服务,优化游览线路,推出“快乐小道”骑马游、温泉康养游、藏寨体验游等产品,扩大“天宇飞瀑•藏地瑰宝”品牌影响;三是做专做深碑园景片,依托周边民族文化和风情,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把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党性教育基地、全国知名的红色研学旅游目的地;四是做精做特丹云峡景片,加快丹云峡旅游开发、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适度开展生态科考、研学探秘和“灵魂栖居”野营项目等,培育“国画山水•生物宝库”品牌。

--大力提升生态保护能力。对黄龙资源环境实施分级、分类、分区保护。全面保护地表钙华景观形成过程及状态、动物栖息地与动物生存状态、垂直分布植被发育过程及状态、自然水流过程及状态、视觉与审美体验过程及状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保护站点,建立科普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和本底资源调查,开展遗产地长时间序列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科学构建景区监测体系。加快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严格实施禁牧管控,优化生态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专业提升科研能力。科学制定《黄龙科研项目规划》,保护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和完整性。强化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院校及自然保护地的科研合作,建立人才共培和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启动世界一流岷山型岩溶地貌研究中心建设,建设钙华博物馆、雪宝顶(黄龙)流域钙华野外监测站,举办世界钙华保护研究研讨会。成立横断山脉高山兰花及高原原生花卉研究中心,举办高山兰花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开展黄龙钙华景观自然修复保育示范研究,实施黄龙碳汇、碳源调查,开展黄龙兰花研究,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物种的恢复培育研究,力争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取得研究成果专利1-5项。  

--大幅提升文旅融创能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丰富文旅产品,推动黄龙世界级旅游景区文旅融创发展。加快“微改造、精提升”,提升景区品质品味。推出黄龙后寺整点撞钟祈福活动、五彩池及争艳池古筝展演、黄龙庙会文艺演出、黄龙中寺互动体验。推出观星空、云海、日出和徒步、野营项目,开发高原汽车拉力赛、山地自行车赛等竞技运动,开展科考、研学旅游,打造红军长征纪念碑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项目,打造元宝山主碑、碑园建筑、岷江河场景“夜经济”。推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创商品、土特产品。

--努力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加强队伍服务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完善讲解员评星定级制度,提升金牌讲解员和高级讲解员数量。系统升级景区标识导览功能,优化游览能效。全面抓好安全生产,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优化救护和救援手段,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严厉整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净化旅游市场。整合优化企业管理,防患化解风险,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游客服务评价反馈机制,强化舆情精准管控,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强全域环境综合治理,保持干净整洁的游览环境。对标提升景区咨询、游览、消费等,增设文明旅游提示,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设立党员示范窗口、志愿者示范岗,合理消费要素,全面提高整体服务能力。

--进一步提升智慧建设能力。完善黄龙沟智慧景区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立大数据处理中心、交换中心和指挥中心,搭建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三大体系。建立“智游黄龙”APP,实现一部手机轻松游黄龙。对接省、州智慧旅游平台,共享实时信息。建立网格化管理系统,动态管理各点位工作;运用远程移动可视化技术,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建设智慧景区韧性分析系统,为景区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推进碑园、牟尼沟、丹云峡景片智慧化建设,力争在5年内全部接入“黄龙全域旅游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四大景片的智慧联通和“一张网”管控。

--针对性提升设施建设能力。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推进景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改造通景公路、景区公路、游步道、厕所、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提高景区安全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公共交通与景区无缝接驳,构建“快进漫游”交通网络,实现九黄机场、高铁站到碑园、黄龙、牟尼沟景区公共交通畅通对接。完成风景区、保护区、遗产地勘界立标及保护站点建设,完成景区高压氧舱和临时工周转房、黄龙家园供暖设施改造工程建设,完成黄龙沟服务设施功能提升改造;完成牟尼沟景区、扎尕瀑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红军长征纪念碑纪念馆改扩建和布展等项目;完成丹云峡综合服务工程、丹云峡保护站维修改造、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项目。

--全力提升品牌影响能力。强化“人间瑶池•圣地黄龙”的品牌引领,拓展牟尼沟、碑园和丹云峡等主题品牌的宣传效果。建立联动推广机制,形成景区引导、多主体参与、市场运作的品牌推广格局,提升黄龙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方面抓好新媒体营销,充分发挥黄龙“两微一抖一视频”作用,制作有创意的专业作品,讲好黄龙故事,吸引和提高潜在游客转化率。借助网红导流,开展网红景观、网红项目和网红活动的导入和创新,提高流量变现。开通“云游黄龙”,培育云旅游、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带动游客实地消费体验和云传播;另一方面,抓好传统营销,按照“主攻成渝、稳近拓远、固老培新”市场策略,巩固和拓展西北、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地区等国内主要市场和台港澳、东南亚等境外市场。建立与目标旅行社和研学机构合作机制,促进互利互惠。持续举办黄龙高山兰花节和黄龙庙会,增强景区吸引力。建立旅游营销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营销成效。

--全方位提升人才培育能力。实施人才振兴工程,汇聚人才活力,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一是全方位引进人才。5年招聘全日制本科及以上人才不少于100名,其中硕博人才不少于30名。采取“特设岗位”招聘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通过购买服务、校地项目(课题)合作等方式引进科研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聘请国际国内专家组建人才智库,为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全方位培养人才。鼓励职工提升学历学位,落实对应补助。精准开展专项培训,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人才梯队建设,落实老中青人才涵养培育计划。畅通职称考评聘渠道,不断壮大中、高级专业技术队伍。遴选优秀人才赴国内知名院校、培训机构开展研修,到先进地区、知名景区开展顶岗锻炼,建设复合型干部队伍。加大校地合作,建立人才培训联动机制。三是全方位用好人才。全面实行干部能上能下管理,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完善激励评价机制,优先晋职晋级优秀和业绩突出人员。注重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切实为干事者撑腰。建立人岗匹配机制,让人才各展所长。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在各个层面和视角观察,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具体的景区来说,是一种自我的革命和超越,是向更高目标的努力和达标,黄龙的自我要求不仅是黄龙沟景区而是四个片区,不仅是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还要推动黄龙成为“世界遗产管理最佳实践”、打造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典范;对于旅游景区行业来说,要在全国300多家5A级景区和作为景区的50多家世界遗产地行列里,再树立新的发展和贡献标杆,起码在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以及外国人占比上应有一个门槛,相当于是我国景区管理的“继续革命”;对于国家来说,是选拔出一批自己认定的世界级景区,客观上不仅是对中外景区建设和管理的对比,而且是对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一个点上的展示和检阅。



因此,包括黄龙景区在内,我国各地在投身世界级景区建设时,要加强景区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切实提升景区的高质量供给和服务水平,充分体现景区发展与加强生态环保、科普研学的相辅相成,以及与周边原住民的利益共享,尤其是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上,要发挥好作为旅游行业和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性作用。

(作者:高舜礼 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总编辑)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