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热度PK:民航出行不及预期 高铁强势崛起
中秋国庆黄金周落幕,各交通部门交出了8天成绩单。民航局透露,黄金周8天,民航累计运输旅客1708.2万人次,日均运输旅客213.5万人次,较2019年国庆假期(日均189.7万人次)增长12.6%,全国实际飞行航班134321班,日均保障航班16790班,日均航班量较2019年国庆假期增长2.58%;航班正常率94.58%,较2019年国庆假期提高1.65个百分点。
尽管多项指标超过疫情前,仍未达到节前的预期。值得关注的是,不少机票价格在节前突然跳水,有的航线价格降幅高达80%,节后机票价格更是普遍走低。
反观铁路的表现,国铁集团披露八天假期,铁路共发送旅客1.41亿人次,总人次超过2019年国庆运输期人次,日均发送1763.6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日均增长158.0%。可见,铁路已经完全走出了疫情的阴霾,恢复正向发展势头。
民航与高铁的这场PK令人深思,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邹建军教授指出,机票价格跳水背后,既有市场需求的转移问题,也有服务营销策略的不适应性问题。
民航出行不及预期
上海白领贾敏敏一家今年国庆选择了新疆喀纳斯之旅,临出行前她发现乌鲁木齐到喀纳斯段的机票价格跌了不少,赶紧退票重买,一家三口的机票省了2500元。如贾敏敏一样,不少消费者也发现今年早早预定的国庆黄金周机票,在临出行时出现了价格大跳水。有网友表示,自己提前两周购买了北京到广州的机票,当时单人票价为1700多元,假期前一天再看没想到已经跌到了400多元。
实际上,多条长线航线的机票价格在假期期间出现了较大降幅,比如10月2日起从北京到兰州、西安的机票价格降幅超过了70%,上海飞往成都的机票价格跌幅达到80%,裸票价格仅为一百多。
黄金周出现价格大跳水,这种情况很罕见,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或许与航司运力过剩有关。从节前的预测来看,民航业对于假期间的民航运输情况预期很高,投入了相当的运力。民航局此前曾预计,十一期间将有2100万余名旅客乘机出行,民航针对这些旅客出行预计保障航班13.7万班,日均超过1.7万班,其中,日均保障国内客运航班1.4万班、运输国内旅客196万人次,分别比2019年国庆假期增长18%、17%。
但节后民航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期间民航累计运输旅客1708.2万人次,日均运输旅客213.5万人次,较2019年国庆假期增长12.6%,全国实际飞行航班13.4万班,日均保障航班16790班,日均航班量较2019年国庆假期增长2.58%。可以看出,实际的民航运输情况虽然已经恢复很多,但其增长情况还未达到此前民航局的预估,出现量价齐跌的情况。
机票价格的跌势在节后还在延续,记者从去哪儿平台查询发现,10月9日后,北京-长沙裸票价格仅150元,北京-西安153元,加上基建燃油费价格仍低于高铁。据悉,10月9日至10月31日,机票平均支付价格较十一期间降低近四成。热门城市中,飞往杭州、乌鲁木齐、深圳、沈阳、成都、西安、北京、上海、重庆、南京、长沙等20余个城市,机票平均支付价格较十一期间降低400元以上。
高铁强势崛起
邹建军指出,民航的需求遇冷,与高铁冲击有一定的关系。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铁路出行的人气可以说已经爆得不能再爆了。
早在假期前,高铁抢票难的话题就经常刷屏,大家纷纷感慨今年高铁抢票怎么这么难。据国铁集团,国庆黄金周火车票售票高峰期间,单日售票量屡创历史新高,铁路12306系统访问量日均达到了514.4亿次。
假期期间出行需求高涨,多地铁路部门通过增开临时列车、夜间高铁等方式来增加运力投放。国铁集团的数据显示,9月29日发送旅客量达到2009.8万人次,历史上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八天假期平均每天发送旅客量都超过1762万人次,始终在高位运营,而这个数据往往是此前春运最高峰期才会出现。
不只是国庆假期,今年以来,在所有的出行方式中,铁路的恢复速度都是最快的。同花顺数据显示,铁路的客运量在今年4月就已经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从今年假期出行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对高铁的偏爱已经十分明显。五一期间,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33亿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了约26%;暑运期间(7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8.3亿人次,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比2019增长了约12.9%。民航的恢复速度相对较慢,在7月左右恢复到了疫情前同期水平,暑运期间运输旅客人次相比2019同期增长了约7.4%,运输情况增量整体不及高铁。
高铁对民航市场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据兴业证券分析,从2013年到2021年,高铁的市场份额从不到10%增长到了近30%,民航市场份额虽然也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不及高铁,从2014年到2019年,高铁的增速一直高于民航。今年的情况同样表明,高铁正延续崛起的势头,热度高过了民航,由此看来,未来高铁还会抢占更多的民航市场。
机票跳水背后
邹建军认为,这次机票跳水反映了从民航到高铁的需求转变,同时也体现了服务营销策略的不适应性问题。
其实,消费者的出行需求从民航向高铁转变在这几年越发明显,今年国庆假期只是更为突出。相比于高铁,航空出行的价格较高,而且是越来越高。据兴业证券整理的数据,航空的单公里票价约为高铁的3倍。邹建军也指出,在部分航线,每航季10%的上涨幅度,致使大量商务航线、快线市场的基准价不断高,甚至到高铁一等座的两倍,这让民航成本劣势扩大。
记者注意到,网上很多吐槽机票价格的帖子,即使航司投放了大量5折以内的机票吸引民众出行搭乘,因其基准价不断涨价,折后价格仍会比原先的高折扣机票还要贵一些。
消费趋于理性是今年旅游出行的一大趋势。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成本(55%受访者选择)已成为影响预订选择的主要因素,时间的倾向性已远远低于传统预期,虽然超长提前预订行为比例正在不断提高,但趋近出行日预订的行为也并没有回归到疫情前的常态。因此,消费者更会从经济性方面来考量和规划出行方式。
对于这些消费新趋势,各航司似乎觉察不明,今年国庆假期前却依旧坚守高需求高票价的政策,其收益管理策略也未针对新的现状进行调整。九月中旬,同程数据显示,假期出行的机票价格均价较五一假期上涨了13%,携程数据也指出,十一假期国内机票人均客单价较暑期客单价还上涨了两成。 在此情况下,面对越来越贵的机票,消费者干脆用脚投票。这也导致十一假期出现异常的机票价格大跌的状况。
“理性消费正占据上风,传统被认为的‘刚性需求’,很容易在高昂的成本面前被替换,或者转移。”邹建军认为,甚至被认为更刚性的“回家过年”的需求,都有可能因为受高出行成本的影响而被延后或被替代。
邹建军表示,在铁路动能的动态释放和调配、消费行为习惯快速变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航空公司传统的收益管理思路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有效满足经济性和个性化的出行需求,是时下民航服务营销变革的根本要求。
(高江虹 黎思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