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旅游中国> 滚动新闻>

高舜礼:长江人文场景的价值发掘与旅游开发

2023-11-09 15:0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点睛】长江沿岸、长江经济带的人文场景或场景文化的挖掘利用,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大题目,关乎历史、文化、民俗、经济、生态、旅游等。应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融合性、拉动性。



长江是我国最大江河和世界知名河流,也是关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国运昌隆的母亲河,无论是文明发祥、民族进步、生态安全,还是航运商贸、水利造福、农桑稼穑,都离不开她的赐予与恩泽。长江沿岸、长江流域、长江经济带人文场景的挖掘与利用,是时代赋予当代人的光荣使命,只有依托地理区位和经济文化的综合优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创新开拓,方不辜负时代重托和民众期盼。

“场景”是近期旅游界使用频率渐多的一个词汇,大致是除了自然风景、风光、景区之外,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场、场所、场面等形成的旅游吸引物。前段时间,我浏览清末民初康有为等社会贤达历欧美的札记,他们既有兴趣于买票逛公园,也有兴致溜大街、压马路,逛商场、市井、赌场、舞会,乃至官衙、议会。这诸多的一些场合,就是所谓的人文场景。

“人文场景”或曰“场景文化”是一个较宽的范畴。文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这儿,应是指长江流域或长江经济带,或江苏南京地域的与长江有关的一切文化资源。

当然,这儿所说的挖掘场景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还是那些有价值、有代表性、有传承必要,有益于滋养民众的,而不是泛泛的人文场景。对这些场景最好的发掘利用方式之一,就是进行旅游式的开发,也有利于阐释长江的历史地位和精神气质,尽力讲清长江所代表的文明和文化,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就如同中国人所知悉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亚马逊文明。

这儿所讲的人文场景或场景文化,就是从这个角度去立论,谈一些认识、方法、路径之类的粗浅认识。



一、以专业的眼光发现场景

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人文场景,需要一些有专业素养的人去发现。哪些是可以发掘利用的,只有哪些懂专业的人才能知悉,这些专业包括文化、历史、方志、建筑、园林、旅游、艺术等。就像保护传承非遗颇有成就的冯骥才先生,他也得有一帮同志者、懂行的、热心人,去做专业的识别和判断,单纯行政部门人员很难做到,要发挥行业协会、专家团队的作用。

要做一些必要的调查和筛选。这类调查起码是在一定范围内,就像篦头发、筛筛子一样,把沿江的城乡人文场景做一遍过滤和筛选,才能心中有底子。这之前,要有个大致的判断标准(不是去找文物,而是发现文化),再分头到现场去搜索,要登记造册,要进行重要性和可开发性的排序。

要客观评估沿江人文场景的开发现状。包括场景的完整度、代表性、可利用性,以及周围环境、交叉程度、提升难度等。要把初选的集中起来,按照标准加以筛选,评判的标准应先宽后严、利于挑选。

要预估开发后的客源市场反响。例如,曾散落民间的“打铁花”,后被开发者看重以后,逐步成为各地夜景的标配;清明前后江南吃的“青团”、“清明粿”,越来越成为一些地方的旅游特色餐饮;新加坡“最后的甘榜(村子、村落)”,现成为青少年研学的打卡点和深度旅游者的追寻处。



二、以历史与文化的眼光审视场景

对现实人文场景的发掘,应该以历史的和文化的眼光去审视,甄别出哪些是可发掘的文旅题材,哪些只是一般化的场景资源。

要以历史的专业眼光去甄别人文场景。古代的、近现代的、当代的,其历史价值怎么认定?这里包括一些历史文物,也包括够不上文物等级的历史建筑(30年以上就可)。历史建筑目前全国有6.35万座,包括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路、风貌保护河道(以上统称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等。一个县城如发现其在唐宋时代的官衙和城墙遗址,就能实证该县千多年前的历史。杭州南宋御街遗址的发现,一下子将这片街区提升1000多年,行人走在保护遗址的玻璃板之上,那种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洛阳的名堂、天堂是武则天称女皇的登基上朝之处,现在已发现遗址的基础上又设计仿建了新建筑;11月初,我在浙江龙游县博物馆看到一枚陶器残片,说是“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其中就发现了烧制陶土掺杂人栽培水稻的稻糠、稻米,距今有9000-1万年,它将浙江文明史一下推进1万年前。

同时,要以文化的眼光去解析它在今天的现实价值。任何的特色与优势,都是比较和相对而言的。如何凸显当地文化的特色,既要与自己过去几十年的旅游开发相对照,更要进行差异化的异地比较,以看清与周边省份的大同小异;既要进行头脑里、笔头上的研讨比对,更要做旅游开发实践上的比拼,搞清楚哪些方面已落伍、哪些方面还有可能超越;既要作“闭门造车”式的研究和规划,挖掘自己所认识的南京特色、金陵特色,又要针对项目做好点上的文化挖掘,做到深入、具体和细致,有的要做突出和重点的彰显,有的只是拾遗补阙的点缀;更要“开门纳谏”广泛倾听旅行社、旅游者的意见,搞清楚市场需求侧的现实期盼。

譬如,北京的胡同,兴起于元代,历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积淀下很厚重的人文场景,既有近现代名人足迹,也有历史事件的发生(如五四红楼、火烧赵家楼),怎么处理、维护和利用;浙江宁海以前有钱人家嫁女的送亲队伍,抬着嫁妆浩浩荡荡、绵延不绝,被称为“十里红妆”,如今邀请中国第一个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王澍先生设计了一座专题馆,成为当地一大旅游吸引物;今天前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一定会遇到当地人与宾客喝“同心酒”,据传教士记载,18世纪末就有这种习俗,如今则成为一种旅游待客方式。



三、以市场的眼光把握场景

发掘人文场景或场景文化的目的,不应是像搞文物保护那样,由各级政府财政出钱,把它好好保护下来;而是尽量用各种方式利用起来,除了小部分作为公益以外,很多都得考虑市场化运作,起码是要尽量自负盈亏,避免使当地背上包袱。

要专业论证和策划规划先行。在做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应先有一个初步和基本的策划;报经有关部门首肯或再加修改以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规划;在对外招标后,进行具体的设计和施工。要避免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或是简单地拍脑袋、随意所为。

要始终贯彻市场导向这条主线。应以市场眼光去把握大多数的人文场景,考虑怎么去利用为最适当。譬如,场景文化比较密集、品位较高、保存完整、空间适当的,就应该争取整体保护、开发、利用,作为当地的历史文化街区对待。例如,杭州运河边的小河直街、天津五大道街区、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片区就是如此。新加坡有一处最早的政府组屋片区,如今保护下来作为中岜鲁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旅游者喜欢光顾之地。

要注意突出特色和差异性。对单体和较小的人文场景,要积极探索开发小而精、小而有情调、小而可参与的旅游业态,突出文化品位,加强审美性、趣味性、体验性。对市场已大量存在、且游客反映一般化的业态,不要轻易再予增加。例如,黄河流域九省区已建有各类黄河主题的博物馆45座,如某地再考虑建设黄河主题博物馆,就必须切实创新和突破。这方面也有个别的创新性案例,例如浙江嘉善博物馆,主题部分就是地嘉人善、田歌声声、不熄的窑火,还有3个临时性展厅,这就非常具有地域特色。

要善于发现和用好主客共享的人文场景。例如:老挝的朗布拉邦有“百寺之城”之誉,每天清早可看到各寺院的僧人沿着固定线路排队行进,老百姓跪在路边虔诚地“啖佛”,把斋饭、粽子、水果亲手放到僧人的钵盂里,这一场面成为外地游客每早“打卡”的难得景观。

再如,澳大利亚西南的珀斯市有一处百年集市,不仅延续上百年的商品贸易的功能,还是澳西南仅存的两座被列入国家遗产名录的市政建筑,成为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充满市场活力的周末集市。我国南方民族地区的赶圩、赶摆,北方的庙会,也是应予关注的具有较高人文品位的场景文化。

四、以时尚的眼光点亮场景

怎么去开发利用好人文场景,使之有卖点、多客流、能盈利,是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现实应用性问题。

既要强调在地文化特征,也要大胆突破创新。从近些年关注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既要强调扎根在地文化、接续在地文化;也不能教条主义、一概而论。以酒吧、夜娱、民宿等为例,有的时候、有些地方,一定的标新立异和创新突破,反而能够做好做靓。例如,业界有较高知名度的莫干山民宿,就不完全是在地文化;三亚近年来一下蹿红的很多民宿,大多是地中海风格;阿联酋迪拜的城市建筑,大多也不是沙漠和海湾自有的风格。

既要强调专业和历史素养,也要大胆起用新人新锐。对人文场景的利用,既要有专业(历史、文化的)人士,如对历史遗址利用;也应有文艺青年、创客、前卫艺术家参与,他们最知道青年人心态,由他们主导的一些创新和探索,市场认可度往往较高。

要探索开发生活化的夜景,而不是大红大紫的不夜城。夜景夜游乃至夜间休闲消费场所,要贯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思想,可开发有专业特色的灯光和夜美设计,做好沿河沿江沿湖的夜间景观,并适度向岸边旅游、休闲点的延伸,打通与当地居民生活圈的隔阂,营造主客共享的休闲氛围,开展夜游览、夜娱乐、夜餐饮、夜消遣、夜消费等,让夜间休闲成为迷人的人文风景。

要因时因地、通权达变做好人文场景开发。有时候是顺势而为,有时候是出其不意。例如,澳大利亚珀斯市的弗里曼特尔小镇,一处群集海鸥与就餐游客抢食的游艇码头,通过适度增加岸边一些休闲设施,便成为国内外游客喜欢光顾之所;欧洲一些国家仪仗兵,至今带着几个世纪前的熊皮大帽子,则是坚守一种文化传统;首都北京走街串巷的人力三车轮,日本大阪清水寺、奈良东大寺,也可看到装饰招摇的人力三轮车,反映的也是对某种传统的坚守;新加坡樟宜机场近些年新建造的“雨漩涡”,以50万吨水和40多米高差,形成摄人魂魄的一道景观;滨海湾的“擎天大树”,则是仿照雨林生态系统,营造了生态花园和夜间美景,这就属于大胆的突破与创新。

五、以融合的眼光呈现场景

人文场景或场景文化的挖掘与呈现,需要处理好与存在现状的关系,即它所在的环境不是一张白纸,除有一些东西可以适当拆除,很多东西是永久建筑,很难搬得动、迁得走,只能够穿靴戴帽、加以粉饰,或者就是见缝插针、移花接木。

要注意做到景城融合。多年的发展实践说明,今人很难将延续的人文场景单独拿出来,搞成一处纯而又纯的文旅场地,只能在现有基础上做些微改造、微提升、微凸显,也就是改善环境、增加供给、优化交道。比如,北京的胡同片区,道路是固定的,现住户拥有了家庭汽车,只有进行胡同摆放物的清理,才能保持道路基本畅通。这样,便注定了景城融合,人文场景与城市的一体化。

要注意搞好文旅融合。较常见的就是非遗项目的前店后厂的系列性展示,再就是乡土文化资源的旅游利用。如戏剧、曲艺、杂技、武术、非遗等。现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当地人不觉得地方戏曲、曲艺、地方剧会被游客喜欢,其实关键是看现场解说和呈现形式。当年丽江大研古镇的纳西古乐,每晚要上演几场,包括很多外宾都购票观赏,我认为其魅力既在古乐本身,也与诙谐幽默的双语主持、演奏者的白发苍苍不无关联。我国不少地方拥有丰富的戏曲、曲艺资源,以山东聊城为例,就有13种地方剧种的传唱,如聊城花鼓、东昌弦子戏、阳谷谷山调、莘县二夹弦、冠县蛤蟆嗡、临清驾鼓等,可以借鉴各地小型曲艺的演出方式,如浙江绍兴沈园的“堂会”,让诸多文艺形态为旅游者“百花齐放”。

要注意搞好主客共享。也可视为打造宜居宜游宜商之地。各地在最初开发或营造时,大多考虑过游客的需求和喜好,在审美和宜人上下了一些功夫,虽没有景区管理的那一套措施,但还是会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如桂林阳朔西街夜市,既是民居、商铺、客栈的密布之地,也是慕名游客的云集之所;北京的什刹海一带,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也是如此。这类的一些区域,大多既有风景、也有场景,是市民和游客都喜欢的共享之地。

要注意休闲空间的生活化。芬兰以10年的论证和开发,2018年在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落成一座耗资9800万欧元、占地17000㎡名曰“颂歌”的3层图书馆,一层是市民聚集交流之所,有电影院、展厅和咖啡厅;二层供开展各种爱好活动,可出借10万件用品,小孩可以玩游戏,大人可录歌、跳舞、弹琴、设计衣服,玩3D打印、激光切割;三层是传统图书馆+亲子活动空间。开业以来,每年图书借阅量达到6800万册,人均借阅12.36册(中国人是不到5本,还有统计说3本),总计接待访客630万,比全国人口还多80万。中国广西南宁市内的禾集403书巢+红椅剧院,也带有这类生活性图书馆的特点。

总之,长江沿岸、长江经济带的人文场景或场景文化的挖掘利用,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大题目,关乎历史、文化、民俗、经济、生态、旅游等。在这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融合性、拉动性,围绕更好地满足和优化旅游供给侧,主动地加以开拓、突破和创新,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服务长江经济带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新路径、做出新贡献。(高舜礼)

(本文系作者2023年11月9日在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旅局、南京社科联(院)、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主办的“2023长江文化发展研讨会”的主题演讲,有所整理,标题后加)


【责任编辑:古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