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大门越建越远,是“载客”还是“宰客”?
日前,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景区价格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要强化景区配套交通服务价格管理,对偏离成本、价格过高、群众反映较大的景区交通工具票价要予以重新核定,降低价格,不得通过景区交通工具谋取过高利润。
近年来,游客集散中心越建越远,景区交通工具的价格却“节节高升”,网友纷纷吐槽到“买票容易进门难”,本是为“载客”而生的摆渡车却成了“宰客”工具。
实际上,摆渡车设立的初衷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为游客服务,对于老人等特殊人群、体力不佳或行程紧张的游客而言,摆渡车可以减少行走负担,提高游览效率;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景区自然生态环境,对于部分生态系统脆弱、地形复杂崎岖、珍稀动植物种类丰富的景区而言,摆渡车的运用极大减少了私家车排放尾气、行人踩踏等行为对生态的破坏。除此之外,一些摆渡车也化身成了景区的打卡元素,例如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的小火车,用以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摆渡车、观光车等景区交通工具为何从“载客”的服务异化为“宰客”的套路?
一方面,在有关部门严格控制景区门票上涨的背景下,景区只好“另辟蹊径”。学生票、老年票等必须遵循国家标准给予相应的优惠,但摆渡车的价格却可以“一视同仁”,甚至和门票打包出售。更高的定价自由度让景区摆渡车更加有利可图,打着服务游客、平衡成本的幌子,景区的“花式圈钱”行为被合理化粉饰。
另一方面则源于景区对旅游市场运营逻辑的错误认知。受传统旅游业的影响,景区习惯性将旅游市场定义为买方市场,认为旅游是“一次性”的服务,游客即使被宰了也只会选择忍气吞声。在此种思维误区下,景区各种钻政策漏洞、侵犯游客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更加肆意。
然而,网络时代下各类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重塑了现代旅游业的逻辑。从淄博烧烤的爆火,到哈尔滨市的“冰雪热”,流量和信誉已然成为景区创收的核心因素,一份宰客的菜单可以砸了“老字号”的招牌,一次暖心的服务也可以引爆不知名景点的口碑。高价摆渡车“买一碗粉收两碗粉的钱”,显然打破了用户体验与景区收费的平衡,必然引发网友大量吐槽。
《关于加强景区价格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引发无疑表示了政府对大力整改景区交通收费乱象的重视,但更重要的是景区等各主体要回归“服务”的本质与初心,做“长期生意”而不被“短期效益”蒙蔽,再莫让“载客”变为“宰客”。(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