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礼:城市旅游应慎持“网红”心态(图)
【点睛】较为残酷的现实是,网红现象不会持续多久。一般来说,“百日红”就不错,“千日红”则实属不易。红过之后该怎么办?这是应该理性思考和专业回答的问题。
旅游业到底有哪些功能?对城市与民生起多大作用?加快旅游业发展有何诀窍?
这类的话题,在旅游发展的岁月长河中,无时无刻不在探讨、验证和认识,甚至时有商榷和争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不仅比传统种植业、手工业短了几千年,还明显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再者,有些地方虽长足发展旅游业,但有些地方至今未正儿八经发展过。
作为新冠疫情重灾区的旅游业,疫情之后能快速反弹和复苏,超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尤其是凭借互联网加持,出现个别旅游网红现象、以身代言的网红局长、媒体聚焦的网红城市。因此,旅游似乎一下抖了起来,不仅聚焦了舆情关注,“官情”也对其情有独钟,有的官员期望通过资源高配,让本城市尽快成为网红。对于诸多媒体来说,网红现象左右了近两年的叙事格式,大凡一谈论旅游与城市就习惯由网红说开去,譬如:2023年以来,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的冰雪世界到天水的麻辣烫,从穿汉服洛阳龙门夜游到贵州榕江的村BA,不少城市通过旅游出圈,成为“宝藏城市”……
为什么有的城市那么想当旅游网红?
大抵是在疫情之后,人心思兴思旺,盼着尽快恢复至疫情前的发展状态。加之旅游容易受宣传鼓动,只要适度加以疏通和投入,网络平台、自媒体便可发力,营造对城市“围观”的看点,关注多了、来人多了、响声大了,自然便就网红起来;此外,疫后城市旅游基数较小,稍有增长便会大幅提升,显得蔚为壮观。当然,或明或暗也耳闻一些嘀咕,说有的城市“花钱买粉”,雇佣网络水军摇旗呐喊,言外之意并非自然发展之态。
近两年常看到这样的话题,如何把“流量”变“留量”,变“网红”为“长红”。有的机构还编排出研究报告,做了“潜红”、“网红”、“长红”的城市分类,似乎要揭示城市外在影响的演变曲线,进而预报旅游城市发展轨迹和前景。媒体设定这类的话题,实质上反映的是网红城市的内心饥渴与思虑,但治愈这类内心焦躁的药方不大容易寻找。
打一个不怎么贴切的比方。每个班级的学生成绩都分三类九,若把每次考试稳居前五的视之为“长红”,那么偶尔一次考入前五名的就可称之为“网红”。现在给这个学生提出一个努力方向,你怎么能从“网红”转变为“长红”,或许这个学生或家长都会考虑,也会切实去做一番努力,但绝大多数只会折戟沉沙、能够最终“长红”的凤毛麟角。
同理,网红城市能够长红吗?这个话题在讨论时如不偷换概念,似乎也无需耗费口舌。近半个世纪的旅游发展,已形成数十亿的出游规模,这是一代代旅游人历经艰辛和坎坷取得的。有的网红城市旅游发展中等或偏下,因某事而被炒作为网红,进而想着“长红”下去,这种以巧胜拙的心态可以理解,但现实中的短板和不足如何弥补。如不加弥补,网红怎能持续?如抽出精力大加弥补,网红似乎已经跑到别处。因此,由网红而想到长红,思考线索有点儿过长,就如同初中考试一次网红,就想到一定考取大学本科,这中间的变数太大、门槛太多。如果硬要这么联想或对应,所折射就是对旅游发展规律的愚懵和无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心态?
自然是与当下“大环境”和某些“小气候”密不可分:
--疫情之后人人盼复苏,恨不能一步回到疫情前;与诸多产业相对比,旅游业反弹快,能聚揽人气,还可助力经济和社会发展;
--政府赋能起了作用,一些省市印发消费券、惠民券、减免门票,个别时段刺激了旅游消费,出游者多起来,景区人头攒动了;
--网络营销看得见、觉得着,与传统媒体宣传和营销方式相比,通过新媒体做推广和营销,可直观地看到点击量,这种“立竿见影”之效,让花钱者觉得不冤枉,甚至不惜一掷千万。
--网红辐射效应明显,一旦城市红起来,很快引发舆情和游客关注,不仅来人多、消费增,当政者也神采奕奕,政绩指数似乎也直线上升。
较为残酷的现实是,网红现象不会持续多久。一般来说,“百日红”就不错,“千日红”则实属不易。红过之后该怎么办?这是应该理性思考和专业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稍稍看一下专业概念下的旅游构成,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示。按照世界旅游组织所下的专业概念,旅游大致是吸引异地人员前来的大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就纳入统计范围的游客而言,一是百姓所说的“纯玩儿”游客,大致是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之类;二是公务、商务活动的人流;三是因私前往异地办事儿的人员,如送子入学、寻医问诊、探亲访友等。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是所接待的游客量。
那么,哪些因素对旅游出行有较大影响呢?
第一是城市体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就是城市越大、发达程度越高、经济社会功能越强,聚集人流的能力也就越强。研究旅游的专家大都认为,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从现实情况看,京沪广深等一流城市和省会城市旅游体量都很大,除了纯粹的观光休闲度假,很多人是为了跑部委、跑厅局,办批文、办签证,找学校、找医院,洽商会、访名人,这些都要统计到旅游范围;相反,地处偏僻一些、城市体量小些、经济实力一般,旅游体量自然就明显小一些。
第二是经济(或地理)区位和交通。同等行政级别的城市或区县,地处大都市圈、经济发达地区,与地处中西部或边疆地区,旅游客流情况差异巨大。如长三角、大湾区的城市群,哪怕只是县市级的,旅游接待可能都会超过西部地市级城市。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地及周边的人口密度和富裕程度。
第三是诸多的旅游吸引物,影响最大的是“纯旅游”、“纯玩儿”的客源,这些吸引物包括景区、温泉、滑雪、冲浪、海浴、潜水、乐园、美食,也包括看演出、看“稀罕”、看“蹊跷”,以及有规律和无规律的活动、展会、赛事,如刚刚落幕的巴黎奥运会,每年举办的广交会、南博会,民族地区的民俗节会等,都会形成某个时段的旅游高潮。
因此,网红城市所吸引的客源主要是“纯玩儿”游客,在城市的旅游客源构成中,只是一部分和一方面。而现在被视为“长红”的一些大城市,乃至三四线城市,则是各个方面都用力,注重发展城市工商业、服务业,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和接待设施,较好地助推了商务客源的增长。譬如,浙江义乌国际商贸批发城,不算是常规性的旅游景区,一天客流量超过20万;亳州、安国、玉林、蕲州等全国中药材批发市场,每日客流也都数万;广交会、进博会、旅博会、南博会等,都会接待十几乃至几十万各国客商,都要计入旅游接待范围。
就全球范围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看去,凡是长盛不衰的旅游“长红”者,都是经过若干年打拼和积淀,没听说哪个因网红而长红的。譬如知名的海岛度假地马尔代夫、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水上运动天堂夏威夷。世界各国也搞旅游营销、也办展会或节庆,如瑞士办达沃斯论坛、戛纳办电影节、米兰办时装展、伦敦办旅游展、新加坡办科技商贸展,但都不是为成网红,而是为了旅游可持续地发展,或是为了旅游目的地长红下去。
令人欣慰的看到,不论是旅游业界、还是旅游城市,经过这些年冷静而理性的沉淀,对旅游投资、项目运营、营销成效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清醒起来。我认同这样的看法,评价一个旅游项目怎么样,起码要看开业三年运营的情况;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实际情况显示,半数文旅项目难以撑过三年。同样,网红城市能长红多久,也至少应看三年吧。此外,影响网红的一些重要因素也在悄然变化。例如,甘肃天水麻辣烫没有火到彤红的程度,一个因素据说是上级文旅部门打了招呼,不希望过分炒作;曾经网红一时的某一地级城市,对于媒体采访网红话题已讳莫如深,即使央媒再提网红一类的话题,也很难得到痛快地回应。
这是否说明,对于城市网红一类的现象,正在逐步走出众星捧月的发展阶段,渐趋理性和冷静的人群日渐增多。若果真城市旅游发展暂别升温催肥、拔苗助长的发展歧途,自觉回归按产业规律发展的轨道,那么也算一件值得庆幸之事。
(来源:中国网 作者:高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