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旅游中国> 滚动新闻>

贵州凤冈:“扎阁”是时代记忆,更是精神传承

2025-01-22 15:0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点晴】“扎阁”一词,源自贵州黔北凤冈县的农村地区,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它原本指的是农村医者利用竹子天然形态,手工制成的中药竹筒,用以给患者治疗,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扎阁”。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黔北的农村地区还较为闭塞,物资相对匮乏。那时的农村乡场,商店的柜台上总会摆放着一个酒坛,旁边是用同样方法制作的竹筒舀酒勺和竹筒酒杯。散酒是这里的主角,按“两”计价出售。每当赶乡场的日子来临,喜好杯中之物的乡亲们总会聚集到柜台前,用竹筒打上一“扎阁”酒,畅饮一番,这种独特的喝酒方式,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我有幸被分配至老家凤冈县的一个乡镇管理区工作。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书记——唐树昌。他身材适中,眼神锐利,常穿一双解放鞋和一件黑色的“的确良”中山装,显得格外干练。唐书记不仅为人公道正派,对待工作更是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他信念坚定,一心为民,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唐树昌书记是从大队支部书记中选拔起来的优秀基层干部,对“三农”工作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他时常深入村寨,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记录着他们的“急难愁盼”。在矛盾纠纷调解、分发救济粮款等方面,他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在那个物质和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每当“赶乡场”的日子,村干部们都会聚集到唐书记的办公室,围坐在一起汇报工作。唐书记总是习惯性地拿出他那封面印有“为人民服务”的大红笔记本,时而埋头记录,时而注目询问,将大家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再逐一落实。工作结束后,他总会邀请村干部们到街边的小吃摊,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羊杂汤锅”,再喝上一“扎阁”竹筒酒。因此,他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扎阁”书记,久而久之,乡亲们也都习惯性地称呼他为“唐扎阁”。

在唐树昌书记的带领下,管理区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带领党员干部走前列、做表率。他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他用心用情调解矛盾纠纷,虚心向群众学习的态度,被干部群众称之为“扎阁”工作法。

岁月如梭,时隔二十八年,当我再次见到唐树昌书记时,他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但岁月似乎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他依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在交谈中,我得知老书记回乡后依然担负着人民调解员的工作,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余热。

如今,“扎阁”精神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诠释。“扎阁”工作法以其独特魅力和广泛应用价值,成为了推动新时代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宝。传统的“扎阁”记忆或许已逐渐远去,但“扎阁”精神的传承却生生不息,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前行。(来源:中国网:作者:张恢 秘戈)

【责任编辑:郭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