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旅游中国> 滚动新闻>

另一个世界 在“村咖”品一杯咖啡里田园牧歌

2025-02-14 11: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一杯咖啡,一份甜品,一本闲书……年轻人在咖啡店里“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场景,仿佛在城市的任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只是人们坐在店里虽惬意悠然,走出店外却仍是车水马龙。

但当这样的咖啡店开在乡村,却是截然不同的画面。阳光打在爬满藤蔓的石墙上,田埂上吹来的风拥着咖啡香气,眼前是远山与飞鸟、田野与清溪,耳边是“咕嘟”冒泡的开水和咖啡豆被碾碎的细密声音。在乡村里的咖啡店,来时是惬意,走时更是悠然。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寻觅这样的乡村咖啡店、茶舍消遣时光,探店的热情并没有因冬日的冷意而减少,有人顺路驻足,也有人慕名而来,“村咖”逐渐成为乡村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

“村咖”是另一个世界

“偶然来到这家独栋咖啡馆,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绿意盎然,花香袭人,瞬间被这份宁静包围。”来自河南的95后黎芝去江西景德镇旅游时邂逅了当地一家“村咖”,店内高品质的咖啡和周边宁静的环境让她体验非常好。黎芝平时喜欢旅行探店,尤其爱打卡在乡村旅游时遇到的咖啡店,已体验过数家不同风格的“村咖”。

来自北京的90后周尔美也有同样的兴趣,她虽然不是咖啡爱好者,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村咖”探店爱好者。周尔美擅长摄影,在她的社交平台主页中,有数十篇乡村咖啡店的打卡帖子,优美的自然风景配上精美的咖啡图片,引得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直呼“向往”,还有很多人看到她的推荐后即刻动身前往。近两三年,她的打卡足迹几乎遍布北京郊区的“村咖”,“平谷区的山区咖啡馆差不多都去过了,怀柔、延庆、门头沟、昌平几个区火爆的咖啡馆也都去打卡过。”周尔美说。

在周尔美看来,城市里的咖啡店场地小、人员多,同质化严重,而乡村的咖啡店从装潢上就各具特色,“且多数保留了原建筑,如石屋、柴房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内部改造、升级软装等,增加氛围,场地也很大”。她也因此会专程驱车前往,“一路上风景很美,也不会堵车”。

像黎芝和周尔美这样喜爱咖啡和咖啡店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去村里喝咖啡,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村里开咖啡店。据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全国共有4.4万余家咖啡馆位于村里,“村咖”数量较多的省份有:云南、广东、安徽、河南、浙江。

浙江湖州青年陈波就是“村咖”店主,白墙、石瓦、斑驳的木门与散落的柴堆……她的店面“柴房”位于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由村中一间普通的柴房改造而成的“柴房咖啡”,也是八里店镇潞村的一家网红咖啡店。

2021年,作为湖州本地人,陈波瞄准了潞村乡村改造和业态升级的机会,将开“村咖”的想法落了地。在改造店面时,她专门在店内装饰上融入了外婆家的老家具、20世纪80年代的缝纫机、唱片、磁带……每件东西都极富年代感。陈波的“村咖”不仅装修风格有乡村特色,整个产品的供应链还都以绿色低碳为主,很受游客欢迎。

喝的不只是咖啡

放弃家门口便利的咖啡店,游客千里迢迢跑到“村咖”喝的只是一杯咖啡吗?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村咖”的帖子中,不少人都提到了一个关键字,“慢”。黎芝说,每次一去“村咖”,就感觉时间都“放慢了”,“点一杯咖啡就可以坐一个下午,傍晚吹着晚风喝着咖啡,都舍不得走”。

“慢”也是四川青年、“村咖”店主马洋的经营理念和生活理念,她的3家“村咖”都位于福建宁德屏南县。在成为“村咖”店主之前,马洋开过小店,也经营过民宿。她向往“仗剑走天涯”式的潇洒生活,愿意选择一种让自己惬意的生活方式,也希望将这种生活态度传递给大家。

作为一个四川人,马洋原本对咖啡和茶没那么感兴趣,但来到福建以后却爱上了茶,发现“喝茶是有仪式感的”。对她来说,仪式感就是一种热爱生活的体现,“当你很认真地去清洗茶具,等待水烧开,泡茶时,至少在这5分钟里,你是完全沉浸在里面的,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受”。马洋家的咖啡店也只做手冲咖啡,“从烘焙豆子到研磨,再到一点一点注水萃取,这个过程中你是听不到外界任何声音的”。

在她的眼中,这样的咖啡店氛围,这样享受咖啡的模式,能且只能在乡村中体验到。马洋说,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很多人没有时间和心境去享受一杯“慢”咖啡,更多的是“打包带走”。即使店内放着慵懒优雅的音乐,刻意打造出惬意的氛围,试图隔绝店外的嘈杂,可“当你走出那家咖啡店后,你的内心仍是喧嚣的”。

“但在我们这里不一样。”马洋指着村里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说,“你从步入村里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知不觉慢下来了。”这样的环境本身就能给人舒适的感受,这种乡村独有的环境带来的氛围也是城市难以复制的。“在我们家消费的客人,即使我告诉他们要手磨豆子,需要等至少半个小时,他们都是很乐意去等的。”她说,在城市中的人不一定有这份时间和耐心,“所以‘村咖’是有在地性的,没办法把它复制到城市里”。

南开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虹认为,游客专门选择到乡村来喝一杯咖啡,喝的也是“村咖”店主对咖啡的理解,包括咖啡的选品、店面的经营、营销渠道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不是简单地开一个咖啡店的问题”。在徐虹看来,“村咖”传播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店主要了解来乡村喝咖啡的人有什么样的需求或价值追求,“否则游客喝了咖啡、拍了照片,却觉得这家店没什么能激发他享受惬意生活的价值点,也就不会成为‘回头客’了”。

以咖啡和茶为媒介,以村庄为载体

但对于大部分“村咖”来说,如何面对当地乡村旅游客流淡旺季的影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专程为某一家咖啡店前往乡村的客人毕竟在少数,即使钟情于某家店,也难以隔三差五就去消费。“淡旺季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说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尽量平衡淡旺季的问题。”徐虹认为,一家咖啡店平抑淡旺季的力量有限,因此“加内容”很重要。不仅乡村要“加内容”,“配套设施得跟上,乡村要结合自身定位,丰富周边的配套内容和旅游吸引点”,同时“村咖”也要“加内容”,“要思考游客除了喝咖啡还能做什么?”徐虹说,如果能在店内开设相关的沙龙、交流、讲座,或是结合当地特色推出不同的菜单,制作文创产品,加深游客对咖啡文化的理解,那么他们的体验就会更好,也更愿意在不同季节来。

马洋也在努力摆脱淡季给咖啡店带来的影响,她会经常组织公益性咖啡教学、主题式活动、手冲咖啡比赛等活动吸引客流。在丰富多元的活动影响下,有时“淡季甚至比旺季营业额还好”。“在淡季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开展活动,吸引到的客户群体更精准。有时,在淡季遇到一个咖啡爱好者,甚至可以在店里坐一天,把我们家豆子全部喝一遍,再买一堆咖啡豆带走。”马洋说,淡季来的客人也因此更容易跟他们形成强烈的情感连接。在这样的平衡下,马洋的一家“村咖”平均一个月的营业额能达到3.5万元。

陈波的“柴房咖啡”也紧扣湖州当地特色,在不同的时节推出不同的饮品及特色乡村小吃,如当地美食枕头粽、千张包。他们的网红产品“捌里馄饨”名字就来源于八里店镇的地名,“清晨千张”则赋予了千张包对于生活的美好寓意,这些产品都深受游客欢迎。除此之外,陈波还通过独家设计,将一些柴房的文创产品和当地文旅相结合,推出一系列的印章、冰箱贴、明信片等。“柴房咖啡”的文创产品还在第六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进行了展销。

一家家“村咖”“村茶”也为中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注入活力。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已推出159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为22.48亿,同比增加15.5%;接待总收入为1.32万亿元,同比增加9.8%。“咖啡下乡”也为乡村青年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在陈波和马洋店里工作的,都是当地返乡青年,而在全国,还有成千上万家这样的“村咖”。

“‘村咖’也好,‘村茶’也好,都是以咖啡和茶为媒介,以村庄为载体,对于乡村旅游的客流增长、当地就业机会的增加、产业的兴旺、乡村的富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要用好这样的新业态。”徐虹说。(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蒋继璇 戴纳 姜蕾


【责任编辑:郭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