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深耕“冰雪+” 打造东北同款“雪乡”
近年来,宁夏冰雪产业渐成规模,相关活动日益丰富,宁夏人的微信朋友圈常常被各种沉浸式冰雪体验“霸屏”。202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提升室外冰雪场地标准,举办全国大众冰雪季宁夏运动冰雪节等赛事活动,让群众体验“冰天雪地”的快乐。
因地制宜深耕“冰雪+”经济,宁夏涌现出一批新体验、新场景,贺兰山东麓地区打造的东北同款“雪乡”便是典型代表。
“雪蘑菇”背后有玄机
皑皑白雪层层堆积,将屋舍勾勒得圆润可爱,一朵朵“雪蘑菇”点缀着银装素裹的小院,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烤红薯的香甜,孩子们拉着雪橇嬉笑玩闹,是雪乡独有的温馨与浪漫。
在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拥有13万平方米造雪面积的贺兰山冰雪大世界,为人们营造出一个银装素裹的欢乐王国,能满足游客从游玩到饮食的系列需求。
“复刻雪乡,木屋是第一步。我们定制了一批尺寸较大的集装箱房子,需要先用人工把集装箱整体包起来。”贺兰山冰雪大世界运营负责人徐彬说。
建造者选用了防腐木,对集装箱房子进行全方位包裹。防腐木自带质朴纹理,棕褐色泽与白雪形成鲜明对比。工人精心拼接每一块木板,不仅让木屋外观更具美感,还提升了房屋的保温与防护性能。
东北雪乡的特点是雪大、雪厚、雪纯、雪黏,而西北地区的雪通常较为干燥,如何打造出东北同款雪乡呢?“西北地区空气湿度较低,雪的含水量也较低,不易融化,因此我们借助造雪机进行覆雪。”徐彬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造雪机的工作原理中蕴藏不少门道。造雪机在运作时,其内部的空气压缩机率先发力,将空气压缩成高压状态,再从喷嘴高速喷出,制造出强劲的高速气流。与此同时,高压水泵把水加压,推动水流通过特制喷嘴化作微小水滴。高速气流顺势将水滴进一步吹散成更细密的水雾,扩大水与冷空气的接触范围。
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冬季气候寒冷,降雪量适中。在低温环境下,一般只要达到零下3摄氏度,水雾中的水分子就能迅速冷凝结晶,形成微小冰晶。这些冰晶不断聚集飘落,不多时,洁白无瑕、黏性十足的雪便层层堆积,逼真还原雪乡盛景,“雪蘑菇”等造型便唾手可得。
“冰雪+”产业链不断延长
贺兰山冰雪大世界是宁夏发展冰雪经济的“课代表”。
宁夏冰雪旅游拥有独特优势。从自然条件而言,北有贺兰山,南有六盘山,冬季气温低,每年冰雪期长达4个月,降雪量适宜。游客还能在这里享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与冰雪结合的别样体验。
“除了雪乡,春节期间,我们的200米超级冰滑梯、梦幻冰晶城堡,以及企鹅、雪狐等项目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徐彬说。数据显示,入冬以来,仅银川市西夏区就累计接待游客110余万人,带动周边旅游、住宿、餐饮等产业增收10.9亿元。
鉴于此,宁夏推出各项政策大力推动冰雪经济发展,如设立冰雪旅游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新建优质冰雪场地,投入670万元资金发放文旅消费券,整合26家大中型滑雪场及室内外玩雪场地,举办37项各级冰雪赛事等。
“科技也没有缺位,今后将加大前瞻性布局力度。”宁夏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何琪说,“我们将通过对气象资料的监测,分析天气与冰雪运动的适配度,从而为政府决策、旅游从业者及公众提供服务。”
由宁夏科技厅立项支持的“宁夏康养旅游气象资源挖掘及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试点以宁夏全域旅游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宁夏气象服务云平台为载体,评估不同类型景点、不同出行方式对天气的敏感性,建立旅游气象智能推荐算法,研发旅游气象网络组件。该项目还将分析全区气象气候景观出现的地域、时间、频率,为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丰富旅游气象服务产品。
“当前,全区冰雪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未来,我们将结合民俗、美食、文化、科技等,不断创新‘冰雪+’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冰雪旅游附加值。”宁夏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王光华表示。(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