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脊梯田:以稻为“梯” 登文旅“龙脊”
春分时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景区还未到旅游旺季,但前来的游客已经络绎不绝。景区内云雾缭绕,水汽氤氲,来往游人仿佛置身于水墨丹青之中。从山顶向下眺望,梯田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潺潺水声不绝于耳。
2018年,作为“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之一的广西龙脊梯田,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经过数年的传承与发展,今天的龙脊梯田,已不只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稻田,而成为以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为主体,集自然景观、田园景观与少数民族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目的地。
一直以来,龙胜人坚信,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当地人在长期认真维护梯田的基础上,开发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各式旅游产品,传承当地的多民族特色文化,以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让龙脊梯田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山耕地,农遗由社会各界共同守护
龙胜县自古以来是苗、瑶、侗、壮、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先民对龙脊梯田的开垦过程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介绍,为了让更多人口稳定地获取生存资源,龙胜先民开垦田地,“向荒山要食物”。最初,龙胜先民使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开垦田地,但这种方式粗暴原始,收效甚微,不可持续。于是,他们逐渐转换思路,依据山地地势和水文特点,从山脚开始逐级向上整田翻地、引水灌溉,经过世代延续和传承,龙脊梯田于明清时期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并一直延续至今。
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形成了“千层天梯上云端”的壮丽景观。当地人明白,保护好他们赖以生存的龙脊梯田,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当地政府、龙头旅游企业乃至村民都各司其职,共同呵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据介绍,龙胜县先后出台了《龙胜各族自治县景区梯田耕种维护奖励机制》和《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保护条例》,让梯田始终保持原有的规模与形态美。即使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人们依然没有忘记梯田农耕的基础性地位。
据了解,自1993年龙脊梯田开发以来,景区和村民采用梯田入股分红的合作方式社区化管理,有效调动了村民保护梯田的积极性。“我们每年会从营收中提取10%给各村发放旅游分红,村民梯田耕种、延期收割有奖励,梯田维修有补助。无论是处于核心区的平安村、大寨村、龙脊村,还是处于非核心区的其他村寨,我们都会给村民一定的旅游分红。这是因为龙脊梯田景区的基础设施都是由景区和村民共同维护的,梯田更是依赖村民耕种的。环境好了,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受益的是整个景区,村民知道,保护完好的梯田就是他们的‘金山银山’,所以大家很有积极性。”龙脊梯田景区副总经理胡兴任说。
“以平安村为例,凡是农户对自家的梯田按照核心景区的要求统一耕种并且定期对田埂进行维修加固,每年农户可享受每亩种田补助1000元、梯田引水亮化补助530元、延期收割补助600元,每年全村的修复费用累计在20万到30万之间。”胡兴任告诉记者,龙胜县还鼓励群众在梯田周边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通过落实梯田的有效保护措施,不仅能让梯田有人种、有人管,而且牢牢地守住了全县17万亩耕地保护红线。
文旅为媒,民族文化根植山水之间
龙脊梯田景区各村寨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除了五月开耕节、六月梳秧节、七月晒衣节等围绕农业生产举行的文旅节庆外,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也是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的重要因素。
“红瑶有三怪,头发当草帽戴、手镯当耳环戴、衣服全是丝线带。”红瑶孩童口口相传的歌谣唱出了红瑶文化的独特魅力。走在龙脊梯田景区内,时常能看到身着红色民族服饰的红瑶女性,她们就像歌谣中唱的那样,将乌黑靓丽的长发整齐地盘在头顶,耳朵上戴着手镯大小的耳环,是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介绍,在红瑶文化中,长发既象征美丽,又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按照礼俗,红瑶女性一生只会在18岁成年礼上剪一次头发,剪下的头发由母亲用红布包好珍藏在箱子里。待到结婚后,她们再把剪下的头发一起盘在头上。
2021年5月,位于龙脊梯田山脚下“中国长发第一村”——黄洛瑶寨的中国长发科技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对中国长发文化、红瑶蓄发习俗等内容展开了详细的展陈讲解,游客可以在参观龙脊梯田之余,到这里深入了解红瑶长发文化的奥秘。“在黄洛瑶寨,每户红瑶人家的火塘旁都有一个用于收集淘米水的陶罐,经过火塘的烘烤,淘米水会慢慢发酵。每隔几天,她们就会将长发浸入发酵后的淘米水中,充分吸收营养后,再用山泉水洗净,然后梳理晾干。”中国长发科技馆馆长张宝雷介绍,这就是红瑶长发村保养长发的秘密。
代代相传的养发秘方让红瑶女性的长发一直保持着乌黑亮丽。据统计,全寨有68名女性头发长超1.2米,最长者达2.75米。目前,黄洛瑶寨坐拥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分别是2002年的“群体长发之最”和2023年的“最长梳发长链”。此外,黄洛瑶寨每年还会举办盛大的“三月三”长发节,通过古老神秘的红瑶少女成年礼祭、瑶族同胞集体长发梳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红瑶女性的长发之美。
龙脊梯田景区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数据显示,2024年,龙脊梯田景区接待游客115.7万人次,营收7389万;龙胜全县接待游客1121.67万人次,同比增长10.93%,其中,国内游客1087.84万人次,同比增长8.72%;入境游客33.8295万人次,同比增长219.76%。实现旅游总消费138.56亿元。
产业驱动,农遗智慧带动当地增收致富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之余,龙胜人也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文化、农业和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
在龙胜,红瑶长发文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产业驱动力。2018年,龙胜县人民政府引进了广州创业面对面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创立了长发小寨品牌。该品牌的研发团队率先发现了淘米水养发的商机。“最初我们也带着疑问,淘米水究竟是否含有养发成分?我们把当地村民家中的发酵淘米水送到专业的检测机构检测后,确实发现了有益头皮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所以我们想在做品牌的同时也把这种文化推广出去、传承下来。”张宝雷说。
除设置展览供游人参观外,中国长发科技馆还是长发小寨品牌的生产基地,产品原料就是龙脊梯田产的稻米。“这里米的特点是谷壳厚、谷维素含量高,而谷维素正是形成人体黑色素的重要成分之一,这就是红瑶高龄女性头发仍然保持乌黑、有光泽的关键。”张宝雷介绍,目前,长发小寨生产基地每天能生产约100万元货值的产品,为当地300余人提供直接就业岗位,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起到了良好的联农带农、增收致富的作用。“我们还设立了50万元的长发基金,用于鼓励年轻红瑶女性坚持蓄发传统。”张宝雷说。
号称“龙脊四宝”之一的龙脊茶也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据悉,龙胜县的茶叶加工企业有40多家,其中加工本地龙脊茶的企业有30余家。龙脊茶是以龙胜本地的龙脊大叶种茶为原料,生产红茶和黑茶等茶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龙脊茶不是弯腰采摘的‘台地茶’,而是需要爬到树上摘的‘百年古树茶’。”龙脊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非遗传承人谢福复告诉记者,“我们一年当中只在4月到5月采摘一次,将采收来的鲜茶叶制成春茶产品,保证茶叶的高品质。”
走进谢福复的店面,游客们正边交谈边品尝龙脊茶,店面另一边就是公司的茶叶生产线和储存室。“采收来的鲜茶叶,会在这里经过杀青、揉捻、成型、干燥等过程,最终得到成品。公司与附近的黄江村组成了专业种植合作社,我们租用村民的土地种茶,聘用村民对茶树进行护理、除草、施肥、采摘,不仅给茶农发工资,还会给当地村民年度分红。”谢福复介绍。
谢福复的龙脊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是龙胜县茶企的一个缩影。据龙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龙胜县年生产销售干茶300多吨,其中龙脊茶达100吨,综合产值超过1亿元。全县范围内,外来品种台地茶园与本地龙脊茶品种茶园面积共可达2万余亩。“我们密植矮化的龙脊茶茶树林明年就可以投产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本地的茶厂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起龙脊茶公共品牌,统一生产标准,开拓更大的龙脊茶市场。”谢福复展望着龙脊茶产业的未来。(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姚雯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