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荣:搞不懂女性审美,搞不好文旅运营(图)
当下的文旅消费,是由女性主义审美主导的体验消费。
不管是汉服经济的兴起,还是二次元的风靡,亦不管是“网红墙”的出现,浪漫花海的发明,还是Citywalk、探店、旅拍等成为时尚热潮,缔造这些消费现象的主导力量,主要源自女性。
从丽江掀起的“文艺范儿”,到敦煌展现的“飞天舞女”;从“淄博烧烤”的走红,到哈尔滨开启“花式热宠”;从音乐节的活力现场,到各种节庆活动的民风浩荡,都可以发现女性的身影和声音,占据绝对的主流。
抑或是,我们还可以从文旅界的初生代“网红局长”贺娇龙,重新制造唯美乡土生活的李子柒,重新解读中国历史的“二舅”(一种乐天达观,从不抱怨的存在主义精神)——苏轼的意公子,开启“文化中国行·曼行系列”的蒙曼等事件中,发现当代女性的文化风采,再造潮流的引领能力。
从当年扔下一纸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老师“自由宣言”,到如今随处可见的“公主殿下请发财”“做个富婆”等“功利宣言”,再到穿着旗袍、汉服、挥舞着艳丽纱巾,在各个景区、街头招摇旅拍的“银发秀团”,女性消费者不仅大声喊出了自己“悦己”的生活价值主张,而且有勇气去践行这种不必遮掩的生活方式。
威海戴梦德城堡。孙小荣 摄
就连“我在某地很想你”这句召唤式的情感独白,当它被树立在各个“网红打卡点”时,流露的都是李清照式的“盼归”幽怨——弱女子气质,只不过更直接、直白,少了欲说还休的朦胧诗意。而林徽因当年在山西的古建考察之旅,已经成为一条浪漫又知性的“女性研学”主题线路。
很多景区标配的“粉红沙滩”“天空之境”“繁华之境”“多彩房子”“网红书店”,以色彩艳丽,能出大片,而俘获爱拍照的女性游客青睐。
民宿营造出的伍尔夫式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露营场地里少不了博纳科夫式的“洛丽塔”的纯情与野性,AI技术营造出卡罗尔式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沉浸式空间;抑或者,隐居乡里那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般的西雷村庄园,某个咖啡馆、奶茶店里,游走着萨特和波伏娃的幽灵,每次出走的旅程,都萦绕着三毛的“橄榄树”,每次凝视山海的瞬间,都想起舒婷的“神女峰”……文旅消费场景都少不了,要营造出一点浓郁的女性主义氛围感。
很多时候,文旅体验是“置身其中,移情于外”,场景的营造必须能够引导消费者产生现实与想象的浪漫碰撞,才能从表象的风景,升华至审美的情境。而女性最善于做如此的移情幻想。
是的,缺少女性感,缺少女性存在的空间,多么苍凉、无趣和僵化。在消费场域中,女性不仅是消费者,而且是“消费景观”的构成,被群体观望和凝视。
济南九如山艺文小镇。孙小荣 摄
有人甚至呼吁,民宿姓不姓“民”没有关系,但一定要有“老板娘气质”和“老板娘故事”;旅游服务要达到“空姐”般的热情与标准。
每座想招揽游客的友好型旅游城市,都必须具备“花式热宠”的接待和服务能力,而这个“宠”在生活的语境中,是偏向针对女性的,需要被宠爱的大多是传统观念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而非该有担当的男性。
作为一个服务型行业,旅游行业是吸纳女性就业的主要容量池之一,女性从业者超过60%。从这点来看,旅游行业从服务供给端而言,本身就偏女性化。
但可惜的是,在文旅行业的管理层,女性占比只有30%,这也就意味着,在管理决策层面,女性仍占弱势。那些不得“女人心”的决策,都是由不懂“女人心”的男性拍板的。
每年的“三八节”“情人节”“七夕节”等节日,媒体和广告总是特别积极地推崇“她力量”“她经济”,因为商家普遍意识到,当下的消费是“女性主导”的消费——
中国家庭70%的日常支出由女性决定,而出游的计划、决策、订单和支出管理,大部分由女性掌控。意大利哲学家毛拉·甘奇塔诺在《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一书中指出,在发达国家,80%的商品是被女性买走的。因此,大多广告的叙事抒情,是诱惑女性的,女性更容易被“贩卖焦虑”的叙事所打动。
人类历史经历数千年的“文明演化”,而另一半——女性,却一直处在“父权社会”被束缚、被禁锢、被奴役的状态。经过工业革命的推动,教育的普及,社会的分工,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从理论上来看,男人和女人终于可以平起平坐。
然而在现实中,社会仍然对女性存在诸多不公和“坏基因”般的亏欠,女性则选择抗争、隐忍与妥协的同时,却意外地获得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筹码——消费权。
当代社会既是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也是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亦或者可以说,是二者的叠加——“景观消费社会”或“社会景观消费”。
在这样的社会,一切都被人力制造为景观,一切都被明码标价为商品,人本身成为景观,成为商品,也成为景观和商品的消费者。在消费社会,人们只有一种身份,叫“消费者”,只有一种信仰,叫“消费主义”。
而握有财政大权的女性,成为景观消费社会唯一的神——女神。媒体推崇“她力量”,广告商更是直接宣告——得女性者,得天下。
宜兴窑湖小镇网红打卡墙。孙小荣 摄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宣告,“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塑造为女人的”。而如今,在女性主导的消费社会中,很多消费不是“需求”的,而是被有“欲求”的女性催生出来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服美役”——过度的美容、减肥、瘦身、囤积商品。
再比如,文旅消费中的汉服、旅拍、网红打卡、美颜社交、美食尝鲜等。不是说男性消费者不需要,而是女性消费者更积极;而女性的积极消费,把原本男性的某些消极消费,也转化成了积极消费——女性消费的地方,总少不了男性的尾随。想想当年丽江标榜“一个艳遇的地方”时的望风而动,想想“情人节”“七夕节”,生日、特殊纪念日……那些个手捧鲜花和礼物,痴痴守望的男人眼神。
因此,在一个女性力量崛起,女性主导消费的时代,搞不懂女性的消费观念和审美价值,就搞不好文旅运营。
但是,对一切都存在“敏感感知”的女性,比形而上学还要复杂,我们不能仅凭认同女性掌控了“消费权”,就喝五吆六地招呼女性来消费。而是要从能够满足女性主义审美的视角,来策划、设计、重构文旅的消费场景。
济南九如山艺文小镇。孙小荣 摄
民宿管家每天会用采集新鲜野花,
更换房间里的插花
女性主义审美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女性更注重环境友好。
其中,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是由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决定的,旅游目的地不仅要足够安全,而且要足够友好(想想“唐山打人事件”产生的余波)。
其次是价格,不是说女性不愿意花钱,而是女性更追求物有所值,女性消费者更注重全过程的体验,这从女性喜欢逛街,喜欢购物时精挑细选、讨价还价,并以此为乐,可以佐证。
再次,女性更注重细节的差异,并善于从细节中判断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房间里有一束新插的鲜花,就可以让她们感到惊喜,而发现一些灰尘或者残留污渍、飞蛾爬虫,就可以让她们感到厌恶至极;一番悉心关怀可以让她心花怒放,一掷千金,一副冷漠也可以让她怒发冲冠,瑕疵必究,女性最易情绪冲动,“景轻情意重”,冲动式消费和冲动式吝啬,一念之间,风云突变,排江倒海,宁去不悔。
最后,懂得“悦己”和“补偿式消费”的女性,更喜欢尝鲜,期待新奇、新鲜的,不期而遇的事物出现,带来的情绪释放和满足;如果始终保持一成不变,她们就会见异思迁。
因此,景区要想以“惰性思维”一劳永逸地伺候女性游客,那无疑等于慢性自杀。永不停息地制造新鲜感和新奇感,才是捕获女性游客芳心的“时间的玫瑰”。女性可以“为悦己者容”,景区也必须懂得“景为悦己者造”。
宜兴窑湖小镇。孙小荣 摄
列队走秀旅拍的“银发族”
二是女性更注重视觉审美。
众所周知,不管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旅途中,女性喜欢拍照记录,为了拍到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她们不惜时间成本;甚至为了拍照而选择去某地旅游;如前所述,这不仅催生出了“旅拍”这一热门职业,而且加速了手机拍照功能的迭代升级,并成就了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商业帝国。
因为女性更喜欢分享。在全球范围统计研究的数据可知,女性不仅是网购的主力,在社交媒体的占比达到55%~60%,女性平均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比男性高出30%。
对于女性而言,在社交媒体时代,生活就是个剧场,她们都期待能够在这个剧场中身体力行地开展“身体表演”和“情绪宣言”,以获得某种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她们不期待完美的理性解决方案,即时性的直觉感知和感性体验,才是一种“过程疗愈”。
正因如此,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的即时化的消费热点和“网红现象”,都是女性消费者“烘托”或者说“发明”出来的,比如“天水麻辣烫”。
游客到一个旅游场域,如果拍不到九张值得在社交媒体炫耀的照片,那么这个旅游场域一定是失败的,这话是有道理的。在新媒体时代,视觉审美,是旅游体验的第一性原理,而社交传播,是旅游体验的最高礼仪。
青岛崂山陌海民宿。孙小荣 摄
三是女性更注重色彩冲击。
女性更喜欢鲜艳、明亮、充满活力的“多巴胺色系”,如红色、橙色、粉色、蓝色、黄色、绿色、紫色等强色彩,能够引发人们的愉悦感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传递乐观、畅快态度的视觉语言,具有高辨识度、色彩鲜明、艺术感强的体验场景;对色彩记忆更持久,打卡时更易因色彩产生场景联想,如故宫红墙与雪景的对比,茶卡盐湖跟蓝色天空的对比。根据色彩学研究,女性游客因色彩吸引下单的概率比男性高40%,色彩主题酒店房价可比同地段高20%~30%,但女性预订量仍增45%。
女性对色彩敏感,既有生理基因关系,也有女性拥有两个X染色体,携带的“视蛋白”基因增强了对橙黄至红色区域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分辨更细微的色彩差异;视网膜中色彩感知细胞更密集,对色相、饱和度变化更敏感;在观察色彩时,女性的前额叶皮层(决策)与边缘系统(情感)联动更活跃,促使她们因色彩产生更强的情绪。
也有文化原因,比如,人类想象性地赋予红色=喜庆/爱情,粉色=少女心,紫色=神秘等,并成为公认、默认的符号,社会赋予色彩的文化意义,被女性内化为意识感知。
因此,无趣的景区黯然无颜,有趣的场景色彩艳丽。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审美的文旅场景营造,必须结合环境友好、视觉审美、色彩叙事、情绪共鸣、社交传播,构建多重体验感和吸引力。如此,方可提升女性游客的体验深度与消费黏性,构建“女性主义审美场域”。
加拿大社会学家莱斯莉·克恩呼吁,要建设使女性免于恐惧、贫困、骚扰、暴力和讨厌,更公正、更可持续、更有利于女性发展的“女性主义城市”,并为此写了一本书——《女性主义城市》。
女性主义审美视角,狭义来理解,是文旅场景营造、可持续运营顺势而为的女性化重塑,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运营团队,必须具备“理解女性”的决策大脑,你可以不是女性,但你不得不懂女性消费审美。
从广义来理解,女性主义审美视角下的中国文旅,应该多一些“女性友好型场域”“女性友好型景区”或“女性友好型城市”,比如,从公共厕所蹲位的男女比例调整和匹配开始。
洛阳洛邑古城。孙小荣 摄
以“汉服经济”爆火的洛邑古城,将厕所的男女比例调整为1:2,
并在女厕所前装了一面大镜子,方便穿汉服的女游客整装。
经常在旅行或考察中发现,欠发达地方的饭店餐桌上,总是提前备好烟灰缸和酒类饮品,这是典型的男权主导的场域;而在经济发达的地方,饭店的餐桌上看不见烟灰缸和酒类饮品,却备有果盘、鲜花和果类饮品,用餐者吸不吸烟、喝不喝酒,落座之后按需配给,而不是提前备好。
这是细节之处的文明体现,虽然在现实中,男性吸烟、喝酒的比例在下降,而女性吸烟、喝酒的比例,在攀升。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基于女性主义审美的营造,不是性别歧视——对于男性,而是一个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历史亏欠,应有的补偿,一个文明社会,对女性应有的投诚。
(来源:中国网 作者:孙小荣/小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