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聊斋》首演启动仪式/孙小荣 摄
五一前夕,夜幕降临的淄博红叶柿岩景区,清风徐来,花香四溢,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幻演艺,在光影映照的山水之间徐徐展开。
游客们跟随蒲松龄笔下的书生穿越迷雾,在悬疑与温情交织的剧情里,观赏一个关于“等待与追寻”的人狐之恋故事。
这是由开心麻花与红叶柿岩景区合作的实景演出《奇幻聊斋》,也具有中国“喜剧之王”之称的开心麻花,推出的首台户外实景演出。
在“淄博烧烤”爆火后,接续刀郎歌曲《罗刹海市》的传唱,淄博的蒲松龄故居被重新发现,成为食客们烧烤之余的网红打卡点。
《奇幻聊斋》的上演,是不断延续的淄博文旅进程,又“幻化”出一个新爆款,它以“故事思维”为刀锋,不仅重塑了红叶柿岩的山水狂想,也剖开山东省文旅演艺市场的新图景。
《奇幻聊斋》演出剧照/孙小荣 摄
1//红叶柿岩的“进化论”
红叶柿岩地处齐长城脚下的峡谷之中,被群山环抱,红叶连片。和尚房村、石坞村、岭西村、姚家峪村等九个明清石材建筑的传统村落散布期间。
这是红叶柿岩仅有的生态和人文家底。在山岳和古村落品牌景区扎堆的山东,红叶柿岩的这份家底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但红叶柿岩完成了数次犹如过山车般的“反转式”超越——开业即爆火,爆火即疫情;疫情期间尝试重创意、轻运营,顺应近郊游、微度假,反而创造了持续的爆火。
红叶柿岩秉承后现代生态简约风格,以“轻资产,重创意”为理念,设计打造全国首个2公里五层回旋玻璃漂流滑道、万亩红叶林、七彩玻璃栈道、云桥等观光型景点,融合形成颜神里、齐长城、露营地等文化休闲类景点,创新推出山地滑车、越野摩托、柿岩古村“小丽江”等体验类场景。
把一个先天资源不足的山岳型小景区,打造成一个业态丰富、场景奇异,且常焕常新的山岳型度假乐园,这尤其契合了年轻消费群体对创意化、艺术化、简约化场景的体验需求。
红叶柿岩,也是我一直推崇的“轻资产,创意化”景区运营模式,它不会拘泥于固化的资产,而是以创意化的灵活多变,不断地推陈出新,营造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艺术化场景。
2024年,红叶柿岩接待了160万的游客,比2023年“淄博烧烤”火爆时还增长了20%。自开园以来,红叶柿岩共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6亿元,直接带动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
《奇幻聊斋》演出剧照/孙小荣 摄
因此,对于这座曾以“生态底色”闻名的山地景区而言,《奇幻聊斋》的落地无疑是一场面向文化的增量植入。
《奇幻聊斋》是一次大胆的突破,红叶柿岩跟开心麻花合作,用喜剧的方式讲述悲剧,用悬疑的手法重构平铺的叙事,用古今结合的形式穿越时空,这本身就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冲突和反差,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剧感审美”,能够引导观众“入戏”。
我认为,《奇幻聊斋》的故事的主线和情感触点,是关于“一个等待和追寻的故事”——
在《奇幻聊斋》中,《倩女幽魂》里宁采臣般的书生化身为元丰,为了寻找失踪的娘子——聂小倩般的小翠,抵挡各种诱惑,经历各种艰险,承受各种失落沮丧,但仍然锲而不舍,苦苦等待,孜孜追寻,最终在聪明的现代奇想家阿泉的帮助下,抵达“有情人终成眷属”。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喜悦的深情感动,轻松的人生思考——你所珍视的东西,值得你去等待和追寻!我想,这就是这台剧的故事情感成功之处。
当夜幕降临,实景演出与柿岩仙村夜游、夜宴、夜宿等形成体验闭环,将“过路客”转化为“过夜客”,更将单一观光场景,升维为可居住的“奇幻故事世界”。
这种转变暗合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生态是存量资源,文化才是增量引擎;景观是空间载体,故事才是情感容器。
山东文旅演艺的滞后性在此得到破题——当《奇幻聊斋》以“娱乐化转向”消解历史厚重,用“剧感审美”对接年轻市场,齐鲁文化终于找到与当代人对话的叙事手法。
这种突破不仅属于红叶柿岩,更折射出中国文旅演艺的未来方向——当每个景区都能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文旅融合便真正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场域的质变。
《奇幻聊斋》演出剧照/孙小荣 摄
2//“故事思维”的演艺叙事
中国人的审美是“故事思维”主导的,而不是“逻辑思维”主导的。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情感?什么是艺术?讲个通俗而又精彩的故事,中国人就明白了;而如果讲逻辑、讲理论、讲抽象观念,就会把中国人绕进云里雾里。
所以,我们记住的文化,大多都有故事;我们理解的文化,也大多都是故事感化;我们谈论文化,也大多是在谈论故事;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大多离不开以人物为核心的具象化叙事。我们习惯在故事中沉浸,也在故事中感动。
《奇幻聊斋》中,有一句台词,“写下来,就是永恒!”对于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很治愈。“故事”都是编写出来的,以虚构的浪漫叙事,治愈非虚构的艰涩现实。而《奇幻聊斋》剧本的最高潮反转,也是在书生生无可恋时,以现代人突发奇想“续写”老故事的方式,成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结局。
因此,一台优秀的文化旅游演艺,舞台技术、舞美艺术、视听艺术等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为“故事”服务的,“故事”讲不清楚,缺乏跌宕起伏的情节,缺少情感激荡的触点,就会变成“联欢晚会”或“歌舞朗诵”,而非文化实景演艺。
《奇幻聊斋》演出剧照/孙小荣 摄
国内目前优秀的文化旅游演艺,都是把故事讲清楚了。《长恨歌》用白居易的诗行重构盛唐气象,《延安保育院》用军民共筑的无私奉献演绎“延安精神”,《又见平遥》以晋商镖局的血脉延续叩问人性,而《奇幻聊斋》则以“等待与追寻”的永恒母题,将蒲松龄的志怪笔法解构为当代情感寓言。
当书生在奇幻旅程中历经诱惑与坚守,观众在笑泪交织间观看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对情感信仰的坚守与疏离的自我确认。
反观《汉秀》的折戟与早期“印象系列”的式微,恰印证了技术堆砌难敌叙事空洞的铁律。
文旅演艺的本质是“用舞台写史书”,《奇幻聊斋》的突破在于:以悬疑叙事制造戏剧张力,用古今对话解构传统伦理,借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
这种“以今人视角解古卷”的创作逻辑,让齐鲁文化从博物馆展柜走向人间烟火——
这恰是山东文旅演艺觉醒的标志——当齐鲁大地从厚重的“说教式布道”转向轻娱化的“情感共鸣”,文化传承便找到了与现代审美对话的密钥。
与其让生活沉重的现代消费者,在文化面前正襟危坐地沉思,不如在沉浸式剧场中开启一场奇幻之旅,更能抵达情绪释放的轻松疗愈。
当然,《奇幻聊斋》还有很多优化提升的地方,比如是情感的强烈起伏——笑的时候,就以喜剧的高潮让观众开怀大笑;哭的时候,就以悲剧的高峰让观众泪流满面;故事的情节力和情感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但它无疑是当下山东文旅演艺中的一个“异类”,代表着厚重历史的娱乐化转向——红叶柿岩从一个生态观光型的山地景区,向生态+文化的休闲型度假目的地的转变,这也掀开了红叶柿岩以文化场景的重构来开启“第二次创业”的大幕。
《奇幻聊斋》演出剧照/孙小荣 摄
3//“共演剧场”的范式革命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旅游演艺场次达18.93万场,票房突破163亿元,观众人数8542.23万人次。
这组数字背后,是文旅消费需求的深刻嬗变——随着旅游消费者对“空城计”“空景计”等有建筑、有空间,而无实质性体验内容的厌倦,转而追寻可沉浸、可交互、可带走的文化体验。
文旅演艺在地域分布上呈现鲜明特征:南方演艺以广东、浙江为龙头,构建起“山水实景+街区快闪+小剧场”的立体生态;北方则依托陕西、河南等文化富矿,在“长安十二时辰”、“只有河南”、万岁山武侠城演艺集群等项目中探索历史IP的年轻化表达。
文旅演艺从类型创新方面,也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数字化沉浸式演艺迎来快速发展期;二是行进式互动演艺更受游客的青睐;三是地方传统戏曲异军突起,比如去年爆火的甘肃“安万秦腔”;四是文化旅游演艺的常态化趋势。
总体来看,文化旅游演艺不再是一个固定演出的舞台和剧场,而演变为一场随时可以和游客互动的生活剧场,演员和观众的角色,逐渐消弭了,“共演剧场”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或者一种更普遍的类型。比如在万岁山武侠城,游客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演员与游客的界限悄然消融,共演剧场的新形态呼之欲出。
《奇幻聊斋》演出剧照/孙小荣 摄
文旅演艺产业崛起的核心动力,是人民对优质文化生活的体验需求,这是第一性原理。从供需关系上来讲,政府的有意扶持、企业的培育引导、技术的创新呈现,也会反过来对消费者进行一种文化审美的教育和普及。从整体来看,文化旅游演艺的崛起,是各种因素叠加的效应,但消费者需求是基本引擎。
每座城市都应该有一场优质的演艺,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向游客展示城市故事,也就是说,文化旅游演艺应该成为一座旅游城市的标配。
在新一轮“景区焕新”的优化提升工作中,预期文化旅游演艺将迎来增长高峰。
(来源:中国网 作者:孙小荣/小荣说 原题:孙小荣:淄博文旅新爆款——从“烧烤狂欢”到“奇幻狂想”的进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