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大地一夜大雨之后,平遥古城清新的空气诱惑着许多摄影人慕名而来,相聚古城平遥,共享摄影盛会。我无法用脚步丈量古城的长度与厚度,更无法揣测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图像重塑下摄影的魅力。
清晨的平遥古城。 王京广 摄
清晨的平遥古城。 王京广 摄
9月19日至23日, 2025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平遥古城精彩开启,本届大展以“突破界限·智见未来”为主题,回应科技变革与全球交流的影像使命。届时将有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5000多名摄影师参展,展出2万多幅摄影作品。涵盖社会生活、风光自然、艺术观念等多个类别。
25年的时间所凝聚的光影,集结了全世界前沿的摄影作品与理论,在平遥古城中重新构建出一个包容万物的影像世界,这些影像,直观而凝练、虚幻而真实,自身包含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并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形成摄影未来之路的全新影像。
在众多的影像中,李滨《相互的凝视》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凝视。“在动物园,让我深深理解了失去自由之痛。痛吾痛以及牠之痛,于是,怀着敬畏之心,拍摄了《动物园》这一专题。”摄影师李滨说。
在平遥古城的棉纺厂展区,这次李宾精选展出2020年至今拍摄的50余幅摄影作品。走进别具设计的展区,一个动物的世界扑面而来,巨幅照片如亲临《动物园》,但又不同于以往的感觉;凝思的猴子,目光犀利的鹰隼,庄严的大象,温顺的长颈鹿,奇怪的阿拉伯狒狒,还有那些最令人心动的画面:幼崽安静地依偎在母亲的怀抱,快乐的眼神中没有对天敌的恐惧。这是一个多么祥和温情的世界,动物们离开了自己的原乡,在人类为它们打造的一方领地里,自由自在的生活,释放着本质的情感。这一切都让李滨定格,把情感传递给大家。
一幅幅作品,感性让我看到动物的“人性”与人类的贪婪。启发了更多对摄影的思考。
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我想人们不禁在想动物园是动物自由的归宿?还是动物免于生存危机的空间?这是否意味着动物园就是动物自由的天地?人类始终是动物的主宰,尽管人类没有狮虎般尖利的牙齿,没有猎豹般奔跑的速度,没有雄鹰般高空飞翔的能力,但人类因为有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性灵魂而居于万物之主的位置。即使人类充满着对动物的同情,亦是从居高临下的情怀出发,将人类自我塑造为动物的救赎者,等等,让我在这些动物的瞬间中思考动物的属性与人性的向往。
看李滨的动物园摄影顿感,摄影艺术用摄影说话的特质印证了动物情感,别的无法替代,真实直接而能被沉浸凝视的静态。你能感觉到他的摄影创造力,它发生在动物园,成了动物园李滨式的观看被李滨不断重复,叠加成不言而喻的精神意义。
动物最重要的权利当然是生存权,但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不同的生存状态,是集中营式(工业化圈养方式)的生存状态还是大自然式的生存状态,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迥然不同。两种生存状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自由。
因为疫情,李滨就扎进了动物园。他贪婪的拍摄笼子里的动物,极尽拟人般的尊重,让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提起了精神,给一个个的面相注入灵魂,让眼神变得深邃,以此释怀,以此交代。对视虽然尴尬,秋波已然暗送。李滨的动物园摄影再次印证了摄影艺术是一种观察艺术的特质。
动物园的动物被人观看,这些动物被剥夺自由源于人类的好奇,笼内笼外却有共情的境遇,这正是李滨动物园摄影的迷人之处。
李滨的动物园摄影是个让人深省的支点,释然的不是一个摄影题材的完成,恰恰的是一个上了台阶的开始。
如今,肇始于2001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与2017年启幕的平遥国际电影展携手构成“两展”品牌,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接轨的重要舞台。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汉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京广,除署名摄影外,均由李滨摄影并授权中国网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