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点上的张家界:一场旅游业的价值跃迁
9月的张家界,秋色浸染的奇峰秀水间,一场关于旅游业未来的思想碰撞于此上演。
2025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汇集了来自全球的160多位文旅行业领军人物,通过16场专题论坛,为处于转型临界点的中国旅游业绘制出一幅清晰的跃迁路线图。
破壁,从“景区”到“生活场”
传统旅游业以清晰的物理边界为基础——景区内外、游客与居民、观光与生活。但在本届旅创周上,“边界消融”成为最强烈的行业共识。
户外运动论坛上,猎户座创始人默照分享了北京延庆箭杆岭村的转型案例。一条普通登山步道通过引入越野射箭赛事、宠物社群与主理人经济,年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最美的星空总在城市之外。”默照说,未来的目的地不是围墙内的景点,而是与自然无界融合的生活场域。
研学旅行领域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研学头条创始人胡磊指出,单向度的“游”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能与当地文化、生态产生深度交互的“学”正成为新的价值核心。多氧艺术研学主理人王蓉展示的案例显示,通过文化剧本和NPC互动设计,张家界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了全新的教育意义。
这种“破壁”不仅发生在物理空间。中国青年文化平台FunionLabs创始人杨夏提出,文旅竞争已进入“内容资产”竞争阶段。孤独旅图创始人牛牧草则强调,打造具有情绪共鸣的“精神地标”比推广景点名称更能产生持久吸引力。
重构,从“看风景”到“为体验付费”
随着旅游边界的打破,行业价值创造逻辑也随之重构。参会者普遍认为,单纯依靠门票与住宿的收入模式已触顶,新增长需从游客的情感与求知欲中挖掘,多个领域的案例与观点为此提供了方向。康养旅游板块的讨论尤为热烈。微医集团执行董事彭涛描绘了张家界作为“身心疗愈场”的潜力:游客可以为了专业中医调理、森林浴减压项目或高端体检项目专程而来。
户外运动领域,班夫中国创始人钱海英展示的极限运动影像揭示了年轻人“为挑战付费”的消费趋势。“七星山景区的飞拉达项目,年收入达数千万元,这证明游客为‘巅峰体验’付费的意愿,远高于静态观光门票。”
中国跑酷领军人物王卫强补充道,当运动成为文化表达时,带动的不仅是单个景点收入,更是整个区域的活力重生——这正是价值重构的深层意义。
中南大学孟泽教授指出,在AI时代,基于身体、情感与文化的“柔软体验”正成为稀缺资源。“服务于人的脆弱与感性,是未来产业的方向。”这一判断解释了非标住宿、艺术策展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底层逻辑。
此次旅创周期间,宿集营造社与张家界大峡谷签约共建“峡谷宿集”,正是看中深度体验式消费的广阔前景,为行业价值重构提供了实践样本。
基石,构建文旅“创新生态”
所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都依赖于人才体系的创新。本届旅创周将“产教融合”置于重要位置,凸显人才作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SMART度假产业平台秘书长王旭提出“有机教育”理念,主张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学习成长。海口经济学院雅和教育合伙人王子予分享“2.5+1.5”培养模式,通过打破专业壁垒、让学生参与实战项目,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
这种“在战中学”的理念正重塑文旅人才培养范式。869国际设计学校创始人杨波的实践表明,“激发创造力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当企业成为教育主体、项目基地成为课堂时,文旅产业才能形成从人才培养到价值创造的闭环生态。
作为连续举办多届的国际性行业盛会,张家界旅创周已超越一般论坛范畴。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评价道:“旅游的边界早已消失,未来的竞争在于审美能力、长期主义与情绪价值。”
转型实践中,张家界尽显旅游标杆担当。永定区非遗文创会客厅共建、武陵源区产教融合等务实合作,彰显其打造“创新沃土”的决心,正从“风景提供者”向“未来开创者”跃迁,为中国旅游业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来源:中国网 作者:上官智慧 宋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