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莓”香引才归 果蔬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金秋十月,走进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千亩果蔬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浙川草莓产业园的大棚内,农户正忙着给草莓苗施肥;农旅体验园里,游客拎着果篮采摘晚熟火龙果;田间地头,村民们忙着收割萝卜、包菜……从单一蔬菜种植到“果蔬+文旅”融合发展,从天雄村“试验田”到全区“丰产带”,昭化区以果蔬产业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之路。

东西部协作的春风,最早吹活了天雄村的产业土壤。2014年,浙江建德草莓种植户赖宏清带着技术与经验,跨越千里来到天雄村。“初来乍到,就是想试试这片土地能不能种出好草莓。”赖宏清回忆,起初他只流转了少量土地小规模试种,没想到当地水土条件适宜,草莓果大味甜,很快打开了市场。11年间,像赖宏清这样的浙江种植户陆续有7户扎根天雄村,昔日无人问津的草莓种植,渐渐成了村里的“朝阳产业”。
产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村庄面貌,更唤回了在外漂泊的乡亲。38岁的盛丁山曾常年在外务工,每次返乡,都能看到村里的新变化:草莓大棚越建越多,游客车辆排着队进村,老乡们聊起种草莓时难掩的笑意,让他动了返乡的念头。“要是没看到村里草莓产业这么红火,我可能还在外地打工。”盛丁山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牵线下,他拜赖宏清为师,从零开始学习草莓种植技术。
“一开始心里没底,是村里给了我底气。”盛丁山坦言,从选苗、施肥到病虫害防治,赖宏清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村“两委”不仅帮忙协调土地,还搭建电商销售平台,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如今,盛丁山的30亩草莓园通过“游客采摘+ 线上销售+市场批发”三条渠道,年收入稳定在30万元,还带动2名村民就近就业,月薪超2000 元。在天雄村,这样的返乡创业故事并非个例。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2023年天雄村建成浙川草莓产业园,223个标准化果蔬大棚拔地而起。
截至目前,天雄村草莓种植面积达150亩,亩产2000斤,年销售收入552万元;草莓育苗产业同步发展,年出售种苗240万株,创收120万元。每年的草莓采摘季,能吸引3万余名游客,带动农家乐、民宿收入超百万元。
不止草莓“甜蜜”,天雄村的蔬菜产业同样“长势喜人”。作为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天雄村依托浅丘平坝地形与三江交汇的水利优势,种植贵妃萝卜、小白菜等优质蔬菜650亩,亩均收入8000余元。村里创新推出“土地流转+园区务工” 模式,让村民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入”:800余亩流转土地每年为村民带来144万元租金,产业园区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年务工收入达320余万元。“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在园区上班,每月能挣3000多,还能照顾家里。”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天雄村人的生活变迁。
从天雄村的“点上突破”,到昭化区的“面上开花”,果蔬产业正成为全域乡村振兴的“支柱引擎”。在城关村,依托嘉陵江、白龙江交汇的独特水土,“昭化贡黄”重现昔日风采,当地通过无土栽培技术种植有机韭黄,联合5名业主打造450亩“菜博园”,年均收益超1000万元;在海拔600~800米的山区,昭化茯苓采用“椴木窖种”“种一休三”模式,在松林中实现生态种植,成为山区百姓的“林下黄金”;在全区各镇,“女皇脆桃”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单个果实最大达500克,甜脆口感远销省内外;作为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的“昭化土鸡”,与果蔬种植形成循环农业模式,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融合的红利。
如今的昭化区,已形成“一村一品、多村联动、全域覆盖”的果蔬产业格局。天雄村的草莓、城关村的贡黄、山区的茯苓,不仅擦亮了“昭化果蔬”的区域品牌,更构建起“生产+加工+销售+文旅”的完整产业链。数据显示,全区仅果蔬相关产业就带动2000余名农户就业,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天雄村等多个村庄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果蔬产业基础设施,培育更多本土种植能手,推动‘昭化果蔬’走向更大市场。”昭化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生安表示,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昭化区正以果蔬产业为纽带,让更多乡村焕发新活力,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绘就一幅全域振兴的壮美画卷。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杨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