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旅游中国> 滚动新闻>

世界旅游联盟:旅游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

2025-11-20 17:3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1月19日,世界旅游联盟在举办“湘湖对话”期间发布研究报告《从旅游减贫到乡村振兴:旅游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以下简称“报告”)。

2025年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为总结过渡期内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和经验,世界旅游联盟组建团队,从联盟历年发布的旅游减贫和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中,选取近50个进行系统性回访,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0个开展深入研究,立体式呈现中国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全球减贫及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报告将中国旅游减贫历程分为减贫探索、减贫发展、精准减贫和衔接振兴等四个阶段,重点分析了中国在不同阶段的宏观政策制定特征以及防返贫路径设计。报告显示,中国政府在推进旅游减贫、乡村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时,系列政策工具注重围绕“以产业融合推动多元发展转向、以规划设计构建多层协同格局、以资源整合打造旅游业生态圈”,并取得切实效果。报告认为,随着中国旅游公共政策不断细化,未来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将呈现“更加注重政策协同创新、更加注重数字科技赋能、更加注重乡村价值挖掘”等典型特征。同时,报告着眼于贫困具有动态特征,着重强调增强减贫韧性的重要价值,并结合中国发展样本提炼出“激励脱贫人口自我成长,增强内生动力;培育脱贫人口现代观念,阻断贫困传递;提升脱贫人口生计能力,强化发展韧性;鼓励脱贫人口社区参与,提升发展意愿”等四大阻断返贫的重要治理路径。

报告在平衡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资料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近50个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并聚焦覆盖外源质量型、外源速度型、内源质量型、内源速度型等四个类型的10重点案例,在政策引导、主体协同、技术赋能、情境挖掘等四方面挖掘不同类型旅游减贫的成功经验。如在外源质量型中,报告系统介绍了湖南雪峰山以景区带村、西藏林芝华侨城南山国际汽车营地以地企共建模式构建深度利益互惠机制,甘肃省张掖市的马蹄生态文化旅游区在世界银行贷款援助下大力推进文旅融合,云南元阳以“阿者科计划”技术指导模式等特色做法。在外源速度型方面,介绍了北京抖音为代表的企业帮扶、杭州萧山为代表的政府帮扶两个代表性案例。在内源质量型方面,聚焦合作社带动模式的示范案例新疆阿勒泰古村落和以“主客共享”路径破解空心村活化难的浙江遂昌县特色做法。在内源速度型方面,从吉林延边光东村“能人带村”打造“民俗观光游”,贵州榕江“村超”实现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两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

据悉,世界旅游联盟从2018年至2024年连续发布了100个旅游减贫案例和200个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这些案例凸显了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取得的积极成果。“一个都不能少” 体现了中国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决心。中国积极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跨界整合各方资源,以全覆盖战略,确保脱贫地区同步纳入乡村振兴框架范围。

参加“湘湖对话”的境内外旅游业界代表表示,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进程中,乡村地区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战略区域。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振兴路径也各有特色的乡村案例,立体式揭示了中国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各国借鉴参考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样本,彰显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让世界和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理念。

(来源:中国网 作者:伍策 元月 供图/世界旅游联盟)

【责任编辑:郭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