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贾汪:家风传承四十载 暖了小家感动乡邻
在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后寺庄村,1963年出生的蔡可兰用四十年光阴,书写了“百善孝为先”的动人篇章。作为妻子、母亲、儿媳与嫂子,她无微不至照料九旬婆婆和照料瘫痪智力残疾的小叔子,以坚守与爱心撑起一个温暖的家,其孝善事迹在邻里间广为流传,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平凡日常中绽放光彩。
倾注深情,待九旬婆婆胜亲女
对九旬婆婆李兴兰,蔡可兰更是倾注了女儿般的深情。疫情放开初期,婆婆感染新冠后高烧不退且肺部感染严重,当时丈夫在外地打工,刚做完胆囊手术的蔡可兰揣着消炎药就扎进医院。白天她为婆婆擦身、喂饭、处理大小便,晚上蜷缩在折叠床上,每隔一小时就给婆婆量体温、用温水擦腋窝降温。
婆婆胃口差,她就从家里熬好小米粥装在保温桶送来,怕粥凉每次都先含在嘴里试温再喂;有天夜里婆婆突发呼吸困难,她穿着单衣就冲向护士站呼救,等医生抢救结束,才发现自己手脚早已冻僵。婆婆心疼地拉着她的手说“不值当”,她却落泪回应:“娘,你是咱家的根,你在,家就在”。

出院后,即便自身膝盖关节炎严重,蔡可兰每天仍硬撑着扶婆婆在院子里慢走半小时;知道婆婆牙口不好,她把苹果蒸熟、排骨炖得脱骨再剔除细刺;为方便照顾婆婆起夜,她在床头放了小铃铛,婆婆一拉绳子就立马起身。如今婆婆推着小车在村里溜达,逢人就夸:“俺儿媳妇比我两个闺女还亲哩”。
扛起重担,四十载照料小叔子如亲弟
不仅对婆母至孝至善,对双腿瘫痪且智力障碍的小叔子张联柱,她也是尽心尽力细心照顾。自从1985年,蔡可兰嫁入张家,她没有丝毫退缩,毅然扛起了照料的重担。彼时家境贫寒,没有洗衣机,她每天天不亮就起身手洗小叔子的换洗衣物,寒冬里刺骨的河水将她的手冻得红肿开裂,涂上药油便又继续搓洗;考虑到小叔子牙口不好,她每日饭菜都做得软烂可口且顿顿不重样,就连馒头都要提前蒸得格外喧软。
为防止小叔子长期卧床生褥疮,蔡可兰无论白天多劳累,夜里都会定上闹钟,每隔两小时就起床帮他翻身、按摩。有一年,小叔子突发高烧,恰逢丈夫在外打工,她背着小叔子深一脚浅一脚赶往镇卫生院,崎岖山路上数次摔倒,每次爬起来都先确认小叔子安全才继续赶路。
为改善小叔子的居住条件,她省吃俭用攒钱新建朝南房屋,特意定制带护栏的矮床并加装扶手;2022年冬天,小叔子烤火时不慎烧伤胳膊,伤口化脓溃烂,她每天用温水悉心清洗、涂药,听说蜂蜜能促进愈合便托人从城里购置纯正蜂蜜拌入粥中。夜里担心小叔子抓挠伤口,她就守在床边,困了便趴在床沿眯一会儿。半年后小叔子伤口痊愈,她却瘦了整整十斤。丈夫张庆法提及此事,眼圈常忍不住发红。“这些年多亏了俺媳妇,她真是比亲姐姐还亲”。
孝善传承,良好家风暖人心
身教胜于言传,蔡可兰的孝善之心早已融入家庭血脉。去年小叔子突发癫痫,正在摘棉花的她扔下篮子往家跑,情急之下崴伤脚仍一瘸一拐做紧急处理。大儿子看着她肿如馒头的脚踝红了眼:“娘,以后这些事交给我”。如今两个儿子轮流值夜照顾小叔子,儿媳们包揽洗衣做饭,上小学的小孙女每天放学都先给婆婆捶背:“奶奶辛苦了”。
“可兰这媳妇,四十年没跟婆婆红过脸,没嫌过小叔子脏”,村里王大娘的话道出了邻里心声。面对称赞,蔡可兰总说:“家以和为贵,百善孝为先。我做的都是分内事,就盼着孩子们把这份心传下去”。
从书香传承的郭廷亮家庭,到孝善坚守的蔡可兰家庭,贾汪区这两户平凡人家,用质朴日常诠释文明真谛。他们的故事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邻里乡亲,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刘涵 贾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