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假落地 “成长赋能期”如何重塑教旅生态
今年9月,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政策信号释放后,全国多地中小学于11月中旬陆续启动秋假试点,四川、广东、浙江等地率先展开实践,呈现出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假期安排。
据悉,时间上,春假一般安排在4月底,与“五一”假期连休;秋假则安排在9月底与国庆假期衔接或11月中下旬与周末相连。这种安排既考虑了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与课程安排,也有效整合了假期资源,为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创造了相对适宜的时间条件。
多地因地制宜推进秋假
11月12日至14日,秋假在四川正式落地。成都市石室联中132学校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进自然、探访田园、参观文化场馆,在秋意中拓展视野。针对部分家庭看护难题,学校同步推出“暖心托管”服务,组织自习、体育、科创艺术等活动,并提供午餐,供家长按需选择。
广东的秋假同样如期启动。广州市玉岩中学明确“三不原则”——不调休、不补课、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学生可选择参加学校研学、家庭出游或留校自习。此外,校方还特别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研学补贴。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推行春秋假制度的省份,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指出,浙江春秋假的推行由十余个部门联合保障,并充分尊重地区与学段差异,由各地结合实际弹性安排。
事实上,杭州早在2004年便率先探索春秋假制度,嘉兴、温州在2015年开始在高中推行“学段制”,增设秋假与春假。历经多年实践,如今,从亲子出游到组团研学,再到学校、社区里的带娃课堂,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推出的系列活动,春秋假的打开方式日益多元,且正从单一假期安排发展为中小学生的“成长赋能期”。
传统旅游淡季迎“小暖冬”
秋假的推行,也为传统旅游淡季注入了新活力。携程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浙江、广东、四川三地周边酒店订单同比显著增长,其中四川增幅达92%,浙江增长68%。
北京、上海、西安等热门目的地也迎来亲子客流“小高峰”。除传统旅游景区外,主题乐园、博物馆、文化地标等成为不少家庭出游首选。研学游、文博游、乡村游等主题产品热度攀升。
为把握秋假机遇,旅游业者积极推出差异化产品。携程研学推出多条精品线路,如“金秋京城”亲子营串联清华、北大校园研学,融入胡同非遗体验;“崇左秘境”带领孩子寻觅白头叶猴、出海追豚;“探徽州”特邀黄山守松人讲述守护故事,这些产品形态从“观光式”进一步向“沉浸式”转变。携程相关负责人指出,秋假正推动旅游产业向个性化、在地化方向发展,并与教育目标深度融合。这不仅是时间制度的调整,更是旅游供给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此外,新疆阿勒泰、吉林等地创新推出“雪假”,将假期与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进一步拓展假期制度的形态与内涵。
“春秋假为亲子互动提供了时间保障,成为孩子认识自然、参与社会实践的良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表示,市场主体可围绕季节特征开发休闲产品与研学课程,如“跟着课本去旅行”“跟着名著去旅行”等,打造“第二课堂”,实现校内外教育衔接。
他提到,未来,以亲子为主的出游将推动旅游业开发更多互动性强、教育属性高的产品,如非遗手作、自然教育等。同时建议,应进一步注重家庭友好,完善家庭房、儿童餐、安全设施等相关配套。
回归教育本真
春秋假的推行,远不止是假期制度的优化,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理念的深刻演进,以及教育模式与假期形态的创新融合。这一创新变革,正推动学生的学习成长从单一的校园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各地学校积极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校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精心设计了差异化的假期方案:小学低年级侧重生活技能培养与自然观察,中学高年级则开始聚焦于社会课题探究与责任担当,鼓励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项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现实世界。
近日,佛山“鱼档少年”的鲜活事例引发了社会共鸣。视频中,三名学生在秋假期间于自家鱼档娴熟帮工。四年级学生杨今府坦言,虽无法出游,但也在陪伴父母的劳作中“找到了乐趣”。小小鱼档里,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实战经验,还有应对生活的从容与担当。网友纷纷感叹,“最好的课堂就在日常生活里”。
“释放春秋假的综合效益,关键在于破除原有的消费时间限制,在春秋假期间以家庭为单位扩大消费、推动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学生所在地学校、家长所在的工作单位高度重视春秋假制度安排。”宋昌耀建议,学校应明确假期属性,避免安排突击考试或过量作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人单位也应落实带薪休假,鼓励员工将年假与春秋假联动,严格禁止因员工在学生春秋假期间休年假影响绩效考核等合法权益。(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