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十一号: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发布时间:2019-10-12 17:19: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湘人李  |  责任编辑:宋卿
大字体
小字体

【点睛】针对袁也烈将军热血峥嵘的一生,湘人李只想了李白的一句诗,用来送给这位湘人李的同乡,以及令人肃然起敬的“开国将军”,那是最恰当不过的。这句诗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北京,新中国首都,更是聚焦世界眼光的国际大都市。己亥金秋十月,北方寒流初袭,但共和国七十周年大阅兵的激荡澎湃,依然鼓舞着民众热血峥嵘的情怀。如果你闪烁着自信光亮的眼眸,往故宫东侧探望,深情寻觅,那么你不会失望,能发现不远处的史家胡同,沉淀着五千年的华夏古风,洋溢着三千年的建城史蕴,流淌着八百年的都城威仪。如果你信步迈入,就能感受到“名人荟萃、传奇爆棚”的神韵和内敛,诉说着“胡同历史”的沉静与涌动。


70大庆之后的天安门,游人如织


对于史家胡同而言,名人掌故,完全是信手拈来:搜寻着史家胡同的门牌号,别有一番乐趣。59号,这里有“史可法祠堂”旧址余韵,更有“史家小学”的赫赫威名:中华民族的20世纪初,是中国最早录取赴美留学生的考场;55号,绽放着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维汉“廉洁奉公和实事求是的典范”之风范;53号,既有史可法居住地的英灵,更有新中国成立之后,邓颖超和康克清作为一代“新女性”的勤勉和自信;51号,闪烁着章士钊的神来一笔,他最伟大的一次赞助,是1920年资助毛主席他们两万光洋,用于赴法勤工俭学;47号,矗立着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爱国奋斗的一生”之丰碑;32号,流传着毛主席赞誉傅作义将军“你是北京的大功臣,应该奖你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的佳话;24号,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书写着一代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峥嵘;23号,诉说着“屡建战功敌胆寒”的开国中将彭明治将军的铁血;8号,流淌着“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学习的榜样”黄敬,也就是俞启威的涓涓清流。


探寻史家胡同,追溯先烈荣光


大家发现没有,现在的史家胡同,几乎是清一色的“共和国开国元勋”级,都有其厚重的、又令人神往的历史定义。不管是历史的机缘巧合,或者风云际会,总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聚集在史家胡同,不仅仅只是给这里的“四合院”带来了荣耀与活力,更是给史家胡同带来了一段又一段的鲜活历史,以及历史的矫健步伐所裹挟的文明之风,还有启发华夏后人开创未来文化的强劲基因。但事实上,列举上述人物,基本上只是蜻蜓点水。查阅资料发现,与史家胡同有关联的历史人物,还有很多。譬如曹禺,焦菊隐,章含之,乔冠华,胡适,梁思成,林徽因,梅贻琦,英和,陈西滢等等。正所谓:一条胡同,半部近代史。


一条胡同,半部近代史


但是,此番重点要说的是,因为湘人李是湖南人,从湖南洞口人的视角出发,那么在史家胡同,除开湖南长沙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维汉,湖南常宁籍的“开国中将”彭明治,以及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引起湘人李的浓郁关切之情外,更有“史家胡同11号”的湖南洞口籍“开国少将”袁也烈。袁也烈将军,湖南洞口县黄桥镇袁家垅人,是湘人李正宗的老乡,湘人李的祖宅,离袁将军的祖宅,约五公里左右。袁也烈将军生前,被赞誉为“新中国革命的活化石”,也被后人赞誉为“共和国资历最老的‘开国少将’”。据资料显示,袁也烈将军自1955年12月调入北京工作开始,到他逝世为止,一直居住在“史家胡同11号”。


史家胡同十一号门牌


近日,作为袁也烈将军的同乡,在“开国元勋袁也烈将军诞辰120周年”之际,湘人李慕名来到史家胡同,走入了史家胡同11号院。当然在头脑中,一直回旋着网上查阅的资料。绝大多数的时候,只是将这里描述为史家胡同的一个“大杂院”,只有极少数且不显眼的资料里,才会非常吝啬地提及一笔:海军党委委员、副参谋长,“开国少将”袁也烈,在这里居住。着实,比起其它门牌号来,“史家胡同11号”这块门牌,着实有点“大杂院”的味道。首先它没有大门紧闭,所有人都可以信步而入,也没有谁会出来盘问。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棵葱茏挺拔的香椿树,也有上百年了吧,被各种杂物围绕。拐个弯,院落里绳索交错,晾挂着各种衣服,显然,是“乱”了点儿,但是,那种“人间烟火气儿”则是扑面而来。然后,就是那幢两层的小楼房,乍一看,斑驳沧桑。细一看,墙面还有了大裂缝。不过最后,你看到那个大烟囱,才感觉到这幢楼的设计,有点特别,气势不凡,与众不同。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