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十一号: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发布时间:2019-10-12 17:19: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湘人李  |  责任编辑:宋卿
大字体
小字体


史家胡同十一号大门


是的,这样的一幢楼,真的有点太过“大杂院”了。不过对于袁也烈将军而言,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在他的生前,由于住房条件差,不便于他繁忙的工作,海军机关有人征求过他的意见,准备在海军大院给他新盖一栋住房。但是,你根本不用多想,没有意外,毫无疑问地,袁也烈将军婉言谢辞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直到他逝世,就居住在这个“大杂院”里。但历史就是这样神奇,也许就是这样“大杂院”的气场,更能勾起我们对于这样一位“开国元勋”的追溯和寻觅之心,以及悠远的联想和遐思。是的,如今活力盎然的首都北京,日新月异的秀丽江山,宁静淡然的史家胡同,沧桑悠远的开国将军,就是我们来此凭吊,对于这个时代最好的一种眷恋和青睐。


史家胡同十一号既沧桑又厚重


那么,从“史家胡同十一号”遥望神州南方,我们能看到袁也烈将军在湖南洞口县黄桥镇袁家垅的那个被其祖父命名为“退步小舍”的院落。也许,这个“退”字诀,是深入袁也烈将军骨髓的精气神,他的灵魂得到了最好的熏陶和塑造,进而也成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这里有最重要的一幕:当1955年评军衔时,袁也烈将军以其当时的资历与军功,授予上将军衔完全是恰如其分的。但因为种种所谓的“历史原因”,他只获得了少将军衔。但他不争不抢,也不为那颗“金豆豆”而落泪,坦然接受了一切。我们后人的遗憾,并不认为军衔高低就是人生成败的写照,但是,作为“开国将帅”的序列,军衔的差别,也许是对他们那一代人为这个全新共和国做出贡献的“历史界定”,我们当然会有无尽的感慨和唏嘘。


退步小舍——袁也烈故居


由此,我们探寻一位传奇历史人物的脑洞,就此“轰隆”打开。都说袁也烈将军,生前被赞誉为“新中国革命的活化石”,后来,又被评价为“资历最老的开国少将”。针对这样的“标签”,当然值得我们去爬梳一番。在求学阶段,袁也烈在第一师范求学时,毛主席已经是老师,他曾多次聆听毛主席的演讲和教诲,更是被后人形象地描绘成“天子门生”。在黄埔军校时,他是周总理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下属。也是在这里,后来的开国元帅聂荣臻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东征惠州时,他是“铁血团”叶挺独立团的指导员。北伐战争时,他是主力连连长。南昌起义时,他是主力营营长,而后来的共和国元帅林彪只是排长,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只是班长,皆为袁也烈的下属。淮海战役时,粟裕将军见到袁也烈,还主动向他行军礼,并尊称他为“老首长”。也是在这次起义中,因为警惕性太高,还误把朱老总的枪给下了,造就了一段历史佳话。据知情人说:几十年后,在人民大会堂,朱老总看到了袁也烈,还径直走向这个配“少将衔”的将军,与他谈笑风生,使得其他高阶将军“不明觉厉”,一个解放军老总,和一个少将之间,有啥“交情”呢?


袁也烈与毛主席在一起 |网络图片


南昌起义以后,袁也烈奉命回老家湖南武冈(今武冈分为武冈市、洞口县、隆回县)领导兵运工作以及在军事上领导湘西武冈暴动。此后他在党组织安排下,奔赴广西,参加了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并在广西十万大山中“苦战七千里”,保留了红八军的革命火种。袁也烈将军,也是在那个时代参加了两次不同起义的资深军人。尤其是他带领红八军的一个营,在广西十万大山中转战七千里的壮举,被研究者赞誉为“最早的小长征”。与红七军汇合以后的一次战斗中,袁也烈英勇负伤,奉命去上海治疗,不幸被国民党抓捕,但他坚贞不屈,勇于斗争,始终保守党的机密。释放后,重新找到组织,参加了热血澎湃的抗日战争,训练抗日力量,开战统战工作,领导地方武装,参加了淮海战役,并成为中国海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担任华东海军参谋长、政委、司令等职务,还担任了水产部副部长。所以,纵观其一生,完全可以这样总结: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作风过硬,品格高尚。而此时此刻,此地此人,此情此景,此事此史,在“史家胡同十一号”,针对袁也烈将军热血峥嵘的一生,湘人李只想了李白的一句诗,用来送给这位湘人李的同乡,以及令人肃然起敬的“开国将军”,那是最恰当不过的。这句诗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