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大师带游宜兴: 文化地儿要嗨的有文化

发布时间:2020-06-17 14:08: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常跑跑  |  责任编辑:尚槿
大字体
小字体


苏东坡的饮茶三绝 只有宜兴能满足

紫砂壶和茶,向来最配。在 宜兴 浓厚的紫砂文化背后,茶文化同样底蕴深厚。

江苏 宜兴 ,古称阳羡,所产茶以地域命名为阳羡茶。没错,就是那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诗中提到的那个阳羡茶。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陆羽在品尝同僧进献的佳茗后,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从宋代起,“阳羡茶”被选入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茶好,自然是土壤及气候的共同作用。阳羡茶产于 宜兴 南部丘陵山区,山区土壤以黄棕壤、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种植。这 宜兴 又是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的气候,十分适合于茶树的生长。

在 宜兴 ,来到位于丁蜀镇查林村的 江苏 省茶叶研究所看茶园,大片茶园如电脑壁纸般的纯绿色风光,带给你的是意想不到的清新之感。尤其是恰逢春茶丰收之时,简直就是人间极致的美景加嗅觉及味蕾上的狂欢盛宴。

阳羡茶产出的茶汤清、芳香、味醇,自古享有盛名,古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还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极会享受生活的大吃货苏轼,当年不仅是被这里的山清水秀所迷倒,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喜欢这里的食物及茶。关于他喝茶,那股子矫情劲儿,让我想起来 宜兴 人喝茶的那股子矫情,甚至觉得就是从他这里继承下来的。



当年苏东坡做官不得志,弃官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日子过的很悠闲,品品茶,吟吟诗,欢欢乐乐无忧也不虑,但就是对喝茶这件事充满了仪式感。苏轼曾提出了茶事四绝之论:茶当取阳羡贡茶、水当取金沙泉水、壶当用 宜兴 紫砂、火当烧桑叶煮茶,缺一不饮。

金沙泉的水,水质上乘,泡阳羡茶不走味。苏东坡每隔时日便差使书僮去打水,时间久了,书僮便厌倦偷懒,取了近处的水给苏东坡泡茶。但苏轼一口就喝出来这水不是金沙泉的水,他也不好拆穿,想了一个办法,取一节小竹管,用刀一劈两片,做上记号,一片自己保管,另一片给金沙寺里的老和尚留着。书僮去取水,他把自己的竹片给书僮,书僮到金沙泉取水时把这竹片交给老和尚,然后老和尚再把另一竹片交给书僮带回。苏东坡一看竹片,就知道书僮背回来的肯定金沙泉里的水。从此,书童再也不敢欺瞒主人,只得老老实实到金沙泉去挑水了。

如今在 宜兴 ,金沙寺遗址已不见,但在原址的土地上,立着金沙寺遗址的石碑,如果感兴趣可以去这处遗址看看。



因为这竹片是用来当作证水符号的,苏东坡就把这竹片戏称为为“调水符”。这个由竹符换水的小事,让人生出对世上欺谩成俗,诚信缺失的鄙视与感慨。据说,从那时起,人们效仿苏东坡,泡开水也用上了“水筹”。

而苏轼在 宜兴 ,还独创了一把与众不同的紫砂壶,后被命名为提梁壶,全部是为了顺应他自己喜爱“牛饮”的需要。后人称此壶为“东坡提梁”,一直流传至今,壶型仍被沿用。



在宜兴竹海景区内,还能看见提梁壶及苏轼的造像。



顺便提一句,在金沙寺遗址对面的湖畔边,传说就是当时西施抚琴引范蠡来寻的地方。两人后来住进了慕蠡洞,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如今, 宜兴 与范蠡、西施有关的景物随处可见。如,西施泛舟水上的“西施荡”、“施荡桥”;西施行走过的“归美桥”;西施与范蠡居住过的“慕蠡洞”、“西 施洞 ”等。

如今这地方现代痕迹很重了,只能靠臆想这些故事发生时的情境,才能将它与故事的发源地结合起来,让思绪穿越年代。



在 宜兴 期间,范蠡不仅摸索出了一套先进的制陶方法,使得当时的 宜兴 陶业,有了飞跃的进步。还在 宜兴 留下了血脉,据传,现今 宜兴 制陶世家,西望圩村的范家,就是范蠡与西施传下来的脉络之一。




<  1  2  3  4  5  6  7  8  >  


网站无障碍